吃驚發現,我們過端午節如同祭祀,竟然有太多不同,你們的風俗是什麼樣的?

吃驚發現,我們過端午節如同祭祀,竟然有太多不同,你們的風俗是什麼樣的?

把自己包成大粽子

宋代歐陽修在《漁家傲》裡,詳細描述了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過節#包粽子系五彩繩#的景象。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端午節,在我們這裡叫端陽節,童年的記憶裡,端陽節的氣氛,竟然和過春節一樣隆重。過節的儀式感,讓我的記憶裡,充滿了神秘與敬畏。

每年,當端午節來臨之時,父輩們便會早早地起來,結伴去打粽子葉,這裡的粽子葉就是蘆葦葉。我們這裡多山,少水,再加上包粽子的蘆葦葉要選蘆葦頭下面的第三、四片葉子,這樣的葉子包出的粽子格外的香。所以,蘆葦葉就顯得格外珍貴,那時候的白麵是1毛1分8一斤,粽子葉呢,十張葉子一把,要兩毛錢一把,哪家要買的話,最少要花一塊錢,那時候,一塊錢對於哪一家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數目。

父輩們去打粽子葉要翻過幾座山,走很遠,才能到達長有蘆葦的地方。去打粽子葉,結伴的父輩們,竟然需要整整的一天時間,到晚上很晚,結伴的父輩們,在孩子們的期盼中,姍姍來遲。孩子們的欣喜夾雜著歡叫聲,去打水,把打回來的粽子葉,按大小分揀出來,十張粽子葉紮成一把,泡在清水裡,第二天,要煮上最少四個小時,把蘆葦的韌勁和香味激發出來,才能叫粽子葉。然後適當地分給單位裡的知識分子們,節日是大家共同的節日,大家嘴裡喊著“臭老九”人,大家都不願意讓他們涉及危險和繁重事情。

吃驚發現,我們過端午節如同祭祀,竟然有太多不同,你們的風俗是什麼樣的?

包好的粽子

泡粽子葉的同時,也要泡豌豆,把豌豆泡的豌豆皮脫落,然後就可以蒸豌豆糕。我們這裡,端午節,除了包粽子,還要蒸豌豆糕,也就是街市上賣的豌豆黃,金黃的顏色,入口即化,先是豆子共有的豆腥味,激發出口中另類的豆香,淡淡的甜味,豆腥到豆香味道轉變的瞬間,讓記憶牢牢地打上痕跡,成為回憶中的突出點,想起來便如散發香味的黃花。剛上學時候,看到“戰地黃花分外香”就會想到,香甜可口的豌豆糕來,你們那裡端午節也蒸豌豆糕嗎?

包粽子需要糯米,拿糧本去糧站,端午節每人供應四兩糯米,糯米,每斤1毛6分錢一斤,家家戶戶都不夠包的,就把玉米碴子,大豆等適當地加進去,由於,我們包的粽子都是素的,不像南方要加肉啊什麼的,多種糧食包的粽子反而更香了,大概是不同糧食的香味在高溫下幾個小時,相互的作用兒產生了新的香味。

端午節,我們要戴香荷包,戴香荷包是分男女的,男的戴元寶型的香荷包,香荷包一面繡著吉祥的祝願,一面繡著佩戴人的屬相。女的則戴花型的香荷包,香味種類多,味道更持久,更濃,那時候的女孩子們,只要湊到一塊堆兒,就如造就了一座百花園。

#村民說蛇是五彩繩編的#端午節,還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彩的彩繩。並被反覆叮囑,蛇是腕子上系的五彩繩,不小心掉在地上後變成的,是上天的旨意。所以,看到蛇是不準打蛇的,要繞開蛇走。到現在都不知道這樣做是有什麼淵源。但是也奇怪了,曾經就在院子外瘋跑中無意遇到了一條五彩花蛇,非常地漂亮。

吃驚發現,我們過端午節如同祭祀,竟然有太多不同,你們的風俗是什麼樣的?

男性佩戴的香荷包

端午節的這一天,凌晨,煮上包好的粽子,老人在家煮粽子,其他人必須去踏青,這裡的踏青,就是要凌晨進山,要踏著露水,採艾蒿,採山野菜。在太陽出來之前,拿回家,拿幾棵艾蒿插在門上,把剩下的艾蒿,編成辮子,以後可以燻蚊子,燻小咬兒,這時的粽子已經煮好了,撈出來放到大盆裡用井水“拔”上,聞著盼了一年的粽子香味,卻吃不成,煮好的粽子要在冰涼的井水裡拔幾個小時才能吃。

把山野菜放鍋里加入雞蛋、鴨蛋、鵝蛋,和醃的鹹雞蛋、鹹鴨蛋、鹹鵝蛋,還有一些大蒜頭一起煮一大鍋,連吃帶喝的,這樣做的好處是,在這一年裡可以預防疾病,可以防止山林裡的瘴氣。據說,在這一天採到的帶露水的野菜可以治療疾病,尤其是胃病,本來,這裡的人工作起來,吃飯是最大的問題,根本無法保證正常按時吃飯的,有的人胃疼了,拿幾棵陰乾的野菜熬點水喝喝,兩天,準沒事了,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真的有某種藥性。

#怪異風俗#說起煮蛋,家家戶戶煮的必須是雞蛋、鴨蛋、鵝蛋三種蛋一起煮,一樣都不能缺,並且,鵝蛋殼一定要開個小口,用筷子把蛋殼裡面的蛋白、蛋黃摳著吃,把鵝蛋殼留下來,在鵝蛋殼上畫上圖畫,做成一個個工藝品,擺在家裡,就好像是某種古老的祭祀儀式一樣,這樣的風俗,你們那裡有嗎?

吃驚發現,我們過端午節如同祭祀,竟然有太多不同,你們的風俗是什麼樣的?

五彩繩

端午節也是開嘴的時候,中午的時候,就可以開醬缸,把今年新下的大醬,倒出第一碗來,吃第一次的新醬,踏青採的山野菜也可以蘸新開缸的新醬吃了,我們把第一次吃新開缸的大醬叫開嘴,從這一天起,青菜蘸醬可勁造,再也不用像年底一樣,把大醬計算著吃,那時候什麼都是憑票供應,糧本供應的大豆,作醬要精打細算地吃,否則,接不上“劑子”了。

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很多人離開了家鄉,去發達的地區尋求新的生活。很多的民俗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記憶,我們這裡卻一直遵守傳承著這古老的習俗。

你們家鄉的民俗和我們有多少不同呢?你是否還記得,童年裡的家鄉風貌呢?能否也告訴我呢

TAG: 粽子端午節豌豆香味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