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明憲宗成化十九年。一位身高五尺、虎氣十足的煙火工匠把自己結結實實地綁在椅子上,手持兩把大風箏,椅子上還捆綁著47支火箭,雙手抓住風箏準備控制方向。

青年工匠朗聲笑道:“飛天,乃我中華千年之夙願。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後輩蹚出一條探天之路!來吧,點火!”

一切準備妥當,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對僕人下達了命令。僕人舉過火把,一寸一寸地移近點火線……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只聽“轟!”的一聲巨響,飛車周圍濃煙滾滾,烈焰翻騰。頃刻間,飛車已經離開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當地面的人群發出歡呼的時候,第二排火箭自行點燃了。突然,橫空一聲爆響。只見藍天上萬戶乘坐的飛車變成了一團火,萬戶從燃燒著的飛車上跌落下來,手中還緊緊握著兩支著了火的巨大風箏。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青年工匠萬戶生於明朝初年,原本是個富家子弟,喜歡鑽研,進行技術改良或是發明創造。

雖然萬戶飛天失敗了,但是他的精神,這種英雄氣概流傳下來,也是世界公認的“真正的航天始祖”。世界科學家為了紀念這位古代中國的“航天英雄”,在月球上的一處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在月球上,總共有六座環形山,以中國人名字命名,其中位於月球背面的有五座,分別是石申環形山、張衡環形山、祖沖之環形山、郭守敬環形山和萬戶環形山,另外位於月球正面的有一座,是高平子環形山。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不朽的飛天夢

在古人的眼中,天不僅是“任鳥飛”之地,還是神仙之府,更是理想中美好事物的所在。所以,無論再難,古人都不氣餒,一遍遍的嘗試。

屈原有詩道:“高飛兮安翔,乘清風兮御陰陽。”

韓愈有詩道:“我願生雙翅,捕逐出八方。”

李白有詩道:“安得生羽毛,矯翼思凌空。”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最早的飛行器的記載,當屬《山海經》裡的奇肱國,這是一個神奇的部族,長著三隻眼,只有一條手臂,而又極為機巧,善於製造飛車,乘風遠行。

另據張華《博物志》載,奇肱國在玉門關外四萬裡,商湯時奇肱國人駕著飛車飛到了豫州境內,飛車被商部落的首領湯毀壞,並且封鎖訊息,秘不示人。十年後,奇肱國人另造一車,正逢東風起,便乘風回到了奇肱國。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相傳舜是第一個利用器物飛行的中國人。史書記載:舜的繼母和弟弟象嫉恨舜,常在舜的父親瞽叟面前講舜的壞話。一來二去,瞽叟便對舜極度厭惡,心生殺念。

一次,瞽叟讓舜修補穀倉屋頂。舜剛上去沒多長時間,瞽叟便悄悄地點燃了穀倉。舜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用兩頂大斗笠做翅膀,從穀倉上滑翔而下,得以逃生。舜的斗笠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降落傘。

春秋時期,中國人發明了竹蜻蜓。這個簡單而神奇的玩具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製作。橫的一片是螺旋槳,中間開孔後插入一根竹棍。兩手搓轉竹棍,竹蜻蜓就會旋飛上天。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18世紀,竹蜻蜓傳到歐洲,被稱為“中國飛陀螺”。英國“航空之父”喬治 凱利曾對竹蜻蜓十分痴迷,他的第一項航空研究就是仿製、改進竹蜻蜓,解析螺旋槳的工作原理。

因此,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竹蜻蜓就是現代直升機的雛形。

風箏的傳承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最早搭載人類的夢想飛向藍天的是風箏。由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於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才成,但是隻飛了一天就壞了。

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演進成今日的多線風箏。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據唐代李亢編撰的《獨異志》記載,梁武帝曾利用風箏作軍事用途,來傳達訊息。

13世紀時,在蒙古軍隊和金朝軍隊的戰爭中,金人曾放出風箏,並在風箏上附帶鼓勵被俘兵士叛逃的傳單;當風箏飄到蒙古軍隊的戰俘營上空時,他們便把線切斷,將傳單散播出去。

唐朝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唐穆宗身邊有個來自倭國的衛士,名字叫韓志和,號“飛龍士”。韓志和這個人非常善於機關術。

他用木頭雕刻成“鸞、鶴、鳥、鵲”的形狀,內部放置機關,啟動機關,木鳥就會騰空而起,飛到“三二百尺”的高空,飛行數百步才停落下來。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古代文獻中還有若干風箏載人的記錄。譬如,公元19年,為攻打匈奴,王莽下令招募異能之士。一日,有人應詔稱會飛,王莽很高興,讓該人當場展示。此人便在長安進行了飛行表演。

《漢書 王莽傳》是這樣記載此事的:“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墮。”

另一個我國古人飛行的記錄發生於529年。據《北史》記載,當時的北齊皇帝為高洋,此人生性殘暴,常草菅人命。在一次宗族衝突中,他屠殺了對方700餘人,對方只剩一個叫元黃頭的人。

高洋命人將元黃頭押至一高67丈的臺子上,強迫其乘風箏往下跳,供自己取樂。元黃頭隨風“飛”到城外,居然安全落地,令人稱奇。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奇思妙想的先人們

《抱朴子》中曾記載了一種名叫“飛車”的機械。書上寫道:“或用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以引其機,或存念作五蛇六龍三牛交罡而乘之,上昇四十里,名為太清。”

仔細分析這段文字,不難發現,這極有可能是帶動力的大型竹蜻蜓——一個薄片做旋翼,中間是軸承,下面是用來蓄力的拉弓牛皮繩,皮繩一拉,旋翼就透過扭力上升。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元順帝時期,一名姓王的漆工也製造過一架“飛車”。據記載,這種“飛車”兩旁有翼,內設機輪,轉動時可自如升降,上面裝置一袋,隨風所向,啟口吸之,使風力自後而前,鼓翼如掛帆,度山越嶺,輕若飛燕,一時可行400裡,愈高飛速愈快。

也有文獻記載,明朝憲宗時期,松江城人在半空中看到一個不明人造物,當時人稱其為“飛車”(也有人稱其為“飛船”)。該“飛車”自東向西飛行,轉而折向東去,最後徐徐盤旋,降落在一座樓上。後來,人們發現這架“飛車”是用茭草編織的,但是駕駛者早已不知去向……

幾千年的飛天夢,回首古人們的艱辛歷程

中國國力不斷強盛,科技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作為“科技強國”的重要一環,我國航天事業也在突飛猛進!

天宮,不再只是古老的幻想,它將是我們跨向新時代的臺階。

帶著古人的飛天夢,向星辰大海砥礪前行!

TAG: 飛車風箏環形山蜻蜓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