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甘肅白銀百公里越野馬拉松,21名高手不幸去世,令人扼腕。

這兩年,馬拉松人氣很高,形式多種多樣,比如迷你馬拉松、五彩跑馬拉松、10公里馬拉松等等,彷彿這項極限運動成了全民運動。

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甘肅白銀這次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馬拉松畢竟是極限運動,需要回歸它的“極限”本質。

正常的馬拉松,長度42公里多一點。普通比賽,“關門時間”是6小時。

“關門時間”是什麼意思呢?多數馬拉松比賽是要封路的,為了把對交通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所以設定了“關門時間”。如果6小時你還跑不完,收容車就會把你“收容”起來,不能再參加比賽了。

一般會設定“領跑兔”,就是組織者特邀的有經驗的隊員,戴著“兔耳朵”以及醒目的氣球,氣球上標明時間,比如“3:00”“6:00”之類,這個數字,代表“領跑兔”跑完全程的時間。

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如果你打算6小時跑完全程,就跟著“6:00”的領跑兔;如果錯跟了“3:00”的,用不著1小時你就跑吐了,他們會用3小時跑完全程。

“關門時間”的設定,既是為了減少對交通的影響,也是為了保護參賽者。

然而白銀這次馬拉松的關門時間是20個小時,這基本意味著,“關門時間”只是一個獎勵門檻(在此時間內跑完有獎勵),失去了保護作用。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馬拉松的比賽路線,大部分在市區?長達42公里,跑到郊區,不僅風景好,對市區的影響還小,難道不好嗎?

想法很好,但危險性會大大提高。

為了確保安全,多數比賽5公里甚至2。5公里就設定補給點,有水、有水果、有飲料、有廁所、有醫生、有保安、有溼海綿,甚至有降溫噴霧(某地某次比賽甚至有拉麵,吃飽了再跑,就是不知道肚子舒服不舒服)……

如果你有點不舒服,慢慢走,或者堅持一下,就能得到救援。

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這麼密集的保障措施,一旦放到郊區,根本不現實。

有的馬拉松(比如日照的),市區內幾乎全封閉,而且使用鐵柵欄封閉,非常嚴格;即便在十字路口,也有警察維持秩序,運動員非常安全。但如果在郊區,這也不可能。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路邊會有一條隱蔽的小路,突然躥出一輛摩托車。

每次參加馬拉松(其實我都是半程),我都很感慨:組織馬拉松太不容易了,從政府到志願者、警察、醫生,工作量太大了。

有的馬拉松甚至有“醫護跑團”,他們先作為普通隊員參賽,一旦有人暈倒或者不適,馬上進行救治。

即便考慮得這麼細緻,每次馬拉松,還是會出問題。每次都有人倒下,上了救護車。多數被醫生緊急搶救後,恢復了過來。當然,也有例外。

難道參賽者對自己的身體素質沒數嗎?

並不是。很少有人傻到才跑幾天步,就去跑馬拉松。

問題是,只要參加馬拉松比賽,就是少則幾千人、多則數萬人的隊伍。在這樣的隊伍裡,你不是在跑,而是在“流動”,身不由己。

比如,我平時跑步,都是6分多鐘配速,也就是跑1公里用6分鐘多。懶散的時候,七八分鐘也是有的。

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但馬拉松的第二公里(第一公里因為起跑時擁堵,所以較慢),速度基本都在5分鐘,在人流的帶動下,這種速度,甚至能在前十公里都保持下來。有一次我為了追“半程2:00”(即2小時跑完半程馬拉松)的“領跑兔”,竟然跑到了4分多配速,自己也嚇了一跳,強制降速。

所以跑馬雖然裝置越少越好,手機是必須帶的,最起碼你可以瞭解自己的配速,避免速度過快。

不過,在參加比賽的興奮勁頭中,很多人是不去考慮配速的,以為自己“沒問題”。

為什麼比賽中參賽選手容易“興奮”?

平時跑步,很多人只是簡單做做熱身運動,然後開始慢跑。這個時候,前半段的慢跑也算熱身,兩三公里之後,才逐漸興奮起來,進入狀態。

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然而馬拉松比賽不是。

首先你住的地方,與起點往往有一段距離,加上封路,這段路多半要步行。多數選手選擇慢跑到起點。

到起點後,隊伍很長,起跑之前的等待時間很無聊,無事可做,大家都在熱身;組織方也會找專業人員帶領大家熱身。這種情況之下,開跑之時,身體已經進入了最佳狀態,所以一開始往往很快。

更重要的是第三點。如果你是特邀的專業運動員,排在隊伍最前面;但普通選手只能排到隊伍後面,距離起點近則幾十米,遠則幾百米,最遠的可能距離起點500米了。

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起跑之後,最前面的隊伍已經出發,因為沒有拉開距離,你只能在後面“挪動”。越是這種“壓制”,越容易激發選手“快跑”的衝動,就好使勁把氣球捏扁了,再讓它爆炸一樣。

這種氛圍,也容易讓菜鳥選手控制不住速度,盲目過快。

換句話說,大腦興奮過度,沒徵求心臟的意見。心臟很生氣,於是罷工,大腦傻眼了。

只要多參加幾次馬拉松,熟悉了這種氛圍,學會調整心態,一般不會出問題。

回到甘肅這次超級馬拉松事件,談幾點大家忽略的。

首先,這是超級馬拉松,長度達100公里,關門時間只有20個小時,海拔高,竟然還有無人區,風險極大。

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如果沒有高海拔、地勢險峻、無人區這些特點,參賽的100多名選手,大多不會出問題。敢參加這樣的比賽,說明經過了常年的鍛鍊。

但高海拔、無人區加極端天氣,使得它的風險劇烈上升,甚至不低於翼裝飛行。

其次,要記住,跑步高手的體脂率(也就是體內的脂肪含量)都是相當低的。菜鳥跑者,體脂率20%左右;高手可能不到10%。傳說李小龍的體脂率只有7%。

體脂率低意味著什麼?越低,說明肌肉越發達,肌肉越有勁兒,也就越能跑。

然而脂肪就一無是處嗎?不是,它可以保溫。體脂率低,遭遇寒冷天氣,更容易失溫。

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其三,即便是極限運動,部分路線設定在無人區,也很不合理。就算風和日麗,誰能保證不出現猛獸?

馬拉松已經是極限運動,在極限上再加一個“100公里”的極限,普通跑者已經只能仰視了;何況高海拔、無人區?

這些富有挑戰性的字眼,很容易成為吸引人的噱頭,的確可以起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但其中的風險,則呈幾何級上升。

當泰森和霍利菲爾德連續交戰20個小時之後,普通人一拳就能把泰森擊倒;馬拉松高手跑100公里之後,幼兒園小朋友也能輕鬆將其超越。

奪去選手性命的,不是失溫,是對“極限風險”的漠視

這是常識:在極限之後,人的能力“幾何級”下降,風險同時“幾何級”上升。

高手跑者的體脂率再低,冬天穿短褲在平地跑幾十公里也沒問題,我甚至見過幾個高手大冬天赤膊跑步;可若干極限疊加之後呢?

不是跑步高手的生命太脆弱,而是各種極限疊加之後的巨大風險,讓他們不堪承受。

TAG: 馬拉松比賽體脂率公里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