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屬國、附庸國、附屬國有什麼區別?

在有關歷史的話題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諸如“藩屬國、附庸國和附屬國”之類的稱謂,那麼這些國家究竟有何區別?以明朝為例,成祖透過三徵蒙古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曾讓多達150個國家歸順大明,這些國家距離明朝的遠近、自身國力、權屬地位各不相同,因而明朝曾細緻地將其分為“朝貢國”、“藩屬國”、“附屬國”、“贈貢國”、“藩屏國”等多個種類。

藩屬國、附庸國、附屬國有什麼區別?

如今這些都已成為歷史名詞,但並不妨礙我們在古人的時代背景裡對它們做以劃分。以“藩屬國、附庸國和附屬國”為例,如果籠統地說的話,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將它們歸為一類,即主權不獨立的國家。

一、藩屬國

在所有的屬國形式中最先出現的是“藩屬國”,最為典型的例子即周朝取得天下後,對王族近支和功臣分封的邦國,諸如齊、魯、燕、蔡、虢等均是如此。這些藩屬國可以獨立管理自己的內政,對此宗主國一般不會予以干涉,但其外交、經濟和文化卻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宗主國的制約。

藩屬國、附庸國、附屬國有什麼區別?

除此之外,藩屬國還承擔著另外兩項任務,即鎮守地方和勤王攘夷。也就是說,在天下無事的時候,這些邦國要充當周王室的藩籬,保證地方的安寧;而在天下有變的時候,則需要進京勤王、武力護駕。依照這個特徵,清初分封的三大漢族藩王其實也可以算作“藩屬國”,畢竟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轄區內的軍政大權幾乎完全被清廷下放至地方。不過與周朝的分封有所不同的是,清朝每年要給三藩撥付大量的餉銀,以至於國家歲入的一半都耗於三藩,這也是康熙決心要削藩的原因之一。

藩屬國、附庸國、附屬國有什麼區別?

二、附屬國

“附屬國”則主要對應於“外藩”,也就是說這些邦國不是朝廷直接分封建立的,而是當地自主形成的政權,只是後來被中原王朝賜名確認而已。

藩屬國、附庸國、附屬國有什麼區別?

滿清崛起之後,很快將明朝的附屬國全部納入統治,到後來留下7個“朝貢國”,分別是朝鮮、越南、琉球、蘇祿、暹羅、南掌和緬甸。

當然最早的時候這種國家形式可以追溯到漢朝,漢武帝對匈奴的持續打擊,匈奴殘部和烏桓選擇投降大漢,於是武帝將其安置在漢朝邊疆,建立屬國,也叫“附屬國”。儘管他們的最高統治者都稱為“王”,但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顯然與“趙王”、“秦王”這些本家藩王大不相同,而烏孫、大宛這些國家,則和朝鮮、越南沒什麼區別。

藩屬國、附庸國、附屬國有什麼區別?

當然在安撫這些外來藩國時候所採用的手段卻各不相同,大體來說主要分為“羈縻”和“懷柔”兩種型別。所謂“羈縻”,即採用軍事威懾施壓的方式使對方感到恐懼,從而達到間接統治的目的;而“懷柔”則是重金籠絡,以經濟利益作為誘惑來獲取對方的支援和投靠。很難說這兩種方式孰優孰劣,畢竟不同時期需要採用不同的策略,強悍如漢武帝也曾對西域諸國示以“懷柔”,積弱如明朝也曾對越南施以霹靂手段。

三、附庸國

“附庸國”則是比“附屬國”層次更為低階的國家形式,以大秦為例,在未取得周朝賜封的爵位之前,秦甚至連諸侯都算不上,相反只是依附於其餘諸侯的“附庸”,知道護送周平王有功才獲得伯爵爵位,提升為藩屬國。

藩屬國、附庸國、附屬國有什麼區別?

而到了近代,“附庸國”又賦予“衛星國”的含義,比如蘇聯如日中天之時的廣大東歐國家,儘管其名義上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卻沒有任何一個敢於表達出與蘇聯不同的意見。如今國際上也有這樣的國家,比如澳大利亞之於英國,不丹之於印度等。

TAG: 藩屬國附屬國附庸國國家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