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溼氣重,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丸,歸脾丸中醫怎麼選?

多中老年朋友看中醫

,總被冠

以"

脾胃虛弱

溼氣較重

"

的症

通常

醫生

要求

患者

藥店自

買些中成藥

來吃

可是

藥店

去溼氣養脾胃的中成藥

卻如此之

多,如補中益氣丸

歸脾丸

參苓白朮散

附子理中丸

如此之

種類繁多

的藥

到底應

如何

擇,

今天小

編來告訴你

參苓白朮散

中國

參苓白朮散可追溯到宋代《太平惠民合劑局方》

,主要

用於

脾虛溼盛

症型。

該方由人參、白朮、茯苓3味藥組成。其主治為脾陽虛衰,運化失職而導致水谷不化,停聚於胃,泛溢肌膚而成的一種病證。

書記載

:"

脾胃虛弱,食

,多困少力

中滿痞噎

心忡氣喘

嘔吐洩瀉

傷寒咳噫

……"至

明代龔信《古今醫鑑》

參苓白朮散組方

略加

調整,

原方多陳皮

味,

用於脾虛溼阻兼

氣滯

之症

此為

我們

今天所

常用

脾胃不好、溼氣重,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丸,歸脾丸中醫怎麼選?

參苓白朮散

原名

人參

茯苓

白朮

白扁豆

山藥

蓮子

砂仁

薏苡仁

桔梗

炙甘草。

方中

人參、白扁豆

白朮、茯苓、山藥

為君藥,輔以

蓮子、薏苡仁

甘草

調和諸藥

使諸藥相須相用

協同增效

再加

桔梗

砂仁

使

脾土

得以健運

本方用於脾虛溼盛所致諸證,具有益氣健脾,滲溼利水之功。

在前

基礎上加

辛溫之陳皮理氣健脾燥溼

調

肺脾胃氣滯。

參苓白朮散用藥性平,據其性,多治脾胃氣虛夾溼證

肺脾氣虛痰溼證。

1、脾胃氣虛夾溼證:患者

主要

表現為

口乾、口苦、舌紅、脈弦或細數等,常見的證型有口乾、口粘、舌紅、苔薄白、脈細數等,臨床上可與脾、胃、肝、腎等相關疾病相配伍應用,常用於治療因

飲食不化

所致的

腸鳴洩瀉

胸脘痞悶等

病症。

2。脾氣虛痰溼證:症見咳嗽,痰飲色白,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脈虛緩。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源於宋代《閻氏小兒方論》。由《傷寒論》理中丸和附子組成。 具有溫補脾腎、回陽救逆之功效。臨床上主要用於陽氣不足引起的各種虛寒證,如慢性腸炎、腎陽虛衰及寒性水腫等症。 《太平惠民和劑局》中記載,它對脾胃冷弱,心腹絞痛,嘔吐洩利,飲食不進有較好療效。

附子理中丸的組成包括附子(制),黨參,白朮(炒),乾薑,甘草(炙)五味中藥。 其中以附子為主藥,配伍其他藥味共同組成的方劑稱為附子理中湯方。該方為張仲景所創,由附子、茯苓、生薑三味藥組成,主要用於治療虛寒腹痛等病症。 附子大辛大熱可驅寒,與乾薑同用可溫脾止瀉、人參補脾胃元氣、白朮健脾燥溼、甘草補脾益胃、調和諸藥。

脾胃不好、溼氣重,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丸,歸脾丸中醫怎麼選?

附子理中丸古代用於霍亂吐瀉,腹瀉,腹痛,寒藥傷中證,寒凝血滯證,現代醫學則用附子理中丸治療腹瀉,慢性結腸炎,胃潰瘍,胃炎,腸應激綜合徵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

附子理中丸雖能減輕許多疾病,然所含附子有烏頭鹼。 若服藥過量,可發生中毒反應,表現為肢體麻木,流口水,噁心,心跳加快,視力模糊。 所以,在使用該藥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服用時間不宜過長;2。劑量不能過大;3。服藥次數不可過多。若不遵循以上原則就容易引起中毒。 記住,不要長時間或大量食用,否則會引起中毒。

歸脾丸

歸脾丸始載於宋代《濟生方》。該方從養心健脾,養氣補血之功出發,主治怔衝驚悸,氣短乏力,失眠健忘,脾虛食少及婦女月經不調,崩中漏下。

歸脾丸包括黨參,黃芪,白朮,甘草,茯苓,木香,大棗,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 原用於治療脾虛溼困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健忘、食慾不振等症,具有健脾益氣,和胃緩急之功,是臨床上常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疾病的代表方之一。 方子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研製而成,方中黨參是補脾厚胃氣,黃芪是補中益氣,老眼肉是扶正祛邪,遠志和棗仁可以安神養心,加大棗和姜是甘溫胃氣,是比較溫和的方子。

脾胃不好、溼氣重,參苓白朮散、附子理中丸,歸脾丸中醫怎麼選?

現代醫學中,歸脾丸拓展了很多新用途,對神經衰弱,小兒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竇性心動過緩,陣發性心動過速,更年期綜合徵,冠心病,胃與十二指腸潰瘍,頑固性失眠,腦外傷綜合徵,用歸脾丸均能取得顯著療效。

上述3個方子是歷經千百年不斷實驗與改良而成,是古人的寶貴遺產,儘管這3種中藥性溫,能治多種疾病,但是藥性中畢竟或多或少包含著毒副作用,如果想要長期服用,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TAG: 附子理中丸脾胃白朮散參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