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自體毛囊再生種植技術,“華科同濟幹細胞”成功臨床應用大面積植髮

文 | 袁曉樂

編輯 | 潘瀟雨

近年來,我國脫髮人群呈逐步上升趨勢,根據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公佈的關於脫髮人群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的脫髮人群已經超過2。5億人,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1人脫髮。

由於經濟發展、消費結構升級、新興消費階層增加、“顏值經濟”興起等因素,我國植髮行業具有較大發展空間。據中美協行業白皮書資料顯示,近兩年各植髮機構客戶諮詢量合計約1200萬人次,開展植髮手術合計50餘萬臺,其中,一次植髮的價格平均在3萬元以上。據此估算,植髮行業市場規模超150億,潛在年市場規模約3600億。

值得注意的是,在潛在客戶群中,還有高達30-40%的人群(約348。6萬人次),由於毛髮缺失面積過大,枕部毛髮數量不足,無法直接進行傳統的FUE植髮手術(即在患者後枕部提取毛囊種植在脫髮區域)。因此,對於自體毛囊稀少的情況亟待解決。

基於此,成立於2018年的「華科同濟幹細胞」,嘗試在研究人體細胞基礎理論和應用上,自研如自體毛囊體外擴增再生種植技術、幹細胞毛髮白髮轉黑、幹細胞減肥等醫療臨床應用。華科同濟創始人周翔告訴36氪,目前,華科同濟研發出的自體毛囊體外擴增再生種植技術,可以被應用於大面積毛髮缺失例如燒傷的,病理性頭髮的、脂溢性頭髮的植髮需求中。

自研自體毛囊再生種植技術,“華科同濟幹細胞”成功臨床應用大面積植髮

自體毛囊體外擴增再生種植技術原理

據周翔介紹,自體毛囊體外擴增再生種植技術,採取實驗室體外培養擴增的方式,“與傳統FUE植髮手術相比,具有取髮量極少、可無限擴增、成活率高、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等顯著優勢。”同時,也填補了傳統植髮手術無法適用於5級及以上脫髮患者的市場空白。在植髮手術中,2級-5級屬於輕、中度脫髮,6級以上屬於重度脫髮。目前,該技術在臨床應用上得到驗證,並獲得國際國內多項專利。

在技術實現流程上,自體毛囊體外擴增再生種植技術,透過提取自體後枕部少量健康毛囊(大概10-20根),把負責頭髮生長的毛囊幹細胞和毛乳頭細胞分離出來,在專業實驗室培育擴增。經過2-4周左右的時間後,可以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具有促進毛囊新生和修復作用的毛囊幹細胞和毛乳頭細胞,以此構成毛囊元基,進行再生種植。“簡單理解,就相當於把長頭髮的種子,經過自主研發的種植後,再回種到脫髮部位,經過兩輪脫落就能長出健康的頭髮。”周翔說。

自研自體毛囊再生種植技術,“華科同濟幹細胞”成功臨床應用大面積植髮

自體毛囊體外擴增再生種植技術流程

與傳統植髮技術相比,自體毛囊體外擴增再生種植技術具備兩大優勢:其一是能夠解決大面積植髮這一行業難題。由於毛囊元基來源於頭部後枕區,透過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和營養因子的形式,能夠啟用靜息毛囊幹細胞,促使毛囊再生。

其二是具備修復受損毛囊、提高細胞活性等好處。毛囊元基自身可以抵抗雄激素影響,也能夠提高種植部位原生毛囊抵抗雄激素的能力,同時毛囊元基自身也會形成新的毛囊,使毛髮加密。

周翔認為,該技術的研發難點,主要集中在需要根據毛髮的生長特性,配置毛囊幹細胞的培養基。目前市場上的毛囊幹細胞培養技術路徑差異較大,且大多處於研發階段,尚未實現臨床驗證。

而在臨床前的試驗中,華科同濟團隊對裸鼠進行了種植研究。隨後,在志願者的臨床試驗結果中顯示,在種植毛囊元基後,非病理性脫髮再生成功率100%,毛囊檢測顯示種植部位有大量新生毛髮。單次種植後毛髮生長覆蓋率30-60%,兩次種植後毛髮生長覆蓋率60-80%,基本能夠到達原生髮的密度。目前,該技術已有50餘例臨床成功案例。

自研自體毛囊再生種植技術,“華科同濟幹細胞”成功臨床應用大面積植髮

自體毛囊體外擴增再生種植臨床實驗

關於後續的技術迭代升級,周翔認為,“毛囊幹細胞異體培養2。0技術,是團隊目前的主攻方向之一,重點在組織工程和3D建模方向上。其一是在實驗室模擬人體頭皮環境,培養出健康的毛囊單位,再進行種植;其二是在藏香豬(與人體面板組織擁有極高的相似度)表皮上進行毛囊培養,然後人體種植。該技術在成本和市場拓展門檻都較低,目前相關研發已經進入攻關階段。”

團隊方面,專案研發負責人大多來自高校和研究院,依託總醫院臨床創業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再生醫學研究院,在植髮方面擁有十年以上的研究和臨床經驗。

TAG: 毛囊種植擴增植髮自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