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風遠離房顫患者!左心耳封堵術為心臟撐起一把“傘”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 文/圖

房顫,即心房顫動,作為最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患者發生腦卒中的機率較普通人高出5倍。發病具有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複發率,除了常規的抗凝治療、介入治療,如何幫房顫患者預防腦卒中,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

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成功完成5位房顫栓塞高危患者經導管左心耳封堵術,為更多房顫患者提供了一個預防腦卒中的新選擇。

讓中風遠離房顫患者!左心耳封堵術為心臟撐起一把“傘”

左心耳封堵器

“中風終結者”

微創封堵術告別服藥煩惱

房顫引起血液滯留後,血栓逐漸形成。資料顯示,超出87%的中風,罪魁禍首正是血栓,而90%以上的左心房血栓又與從左心房伸出的耳狀小囊——左心耳,息息相關。房顫相關的中風由於其血栓的大小因素,更易使人癱瘓,成為了長期致殘的首要原因。

“正常人的左心耳會隨著心臟的搏動,規律地進行收縮和舒張,血液可以順暢地在左心耳進入流出。”心內科凌智瑜副主任把房顫病人的左心耳比喻為一個不光滑的口袋。“房顫病人左心耳內褶皺多,血液容易進不容易出。在房顫時血流變慢,導致血栓極易形成。”

凌智瑜介紹,左心耳有點類似於闌尾,對人體其實並無關鍵性的功能。這種情況,“疏”不如“堵”,所以可採用封堵術的辦法,從源頭上來解決房顫致腦卒中的問題。不同於在降低栓塞風險的同時,卻增加了出血風險的抗凝治療,或是慢性房顫複發率高的消融治療。微創的左心耳封堵術不用開刀或縫針,便可讓患者告別長期服用抗凝藥的煩惱。

術後,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率,從而減少致殘致命性的栓塞風險。多個國際臨床研究證實,左心耳封堵可以使中風、栓塞、心血管死亡率降低40%,心血管死亡率降低60%,全因死亡率降低34%。

讓中風遠離房顫患者!左心耳封堵術為心臟撐起一把“傘”

凌智瑜介紹封堵器植入過程

10分鐘手術

3釐米封堵器解決中風隱患

記者從重醫大附二院心內科獲悉,這次實施手術的5名患者均患有非瓣膜性房顫,其中以70歲雷阿姨(化名)的病例最為典型。“患者術前曾兩次腦動脈栓塞,甚至危急到腎動脈已出現栓塞,情況嚴峻。在急診取栓後,又禍不單行,面臨著長期口服抗凝藥物華法林帶來的出血風險。” 凌智瑜告訴記者,雷阿姨既是卒中高風險患者,也是出血高風險患者,有明確的行左心耳封堵術適應症。基於這些因素,雷阿姨進行了左心耳封堵術治療。

作為一個出血量極小的微創操作,左心耳封堵手術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無須行開胸手術,3毫米左右的導管經皮穿刺,透過房間隔,將封堵器裝置送入左心耳開口部位。3釐米的封堵器像一把撐開的“小傘”,隔離了左心房與左心耳的內腔。在表面內皮化後,達到防止左心耳血栓脫落而引起中風的目的。

手術當日,在麻醉科、手術室及心內科介入護理團隊的密切配合下,5臺全麻下左心耳封堵手術順利完成。 除去麻醉用時,每臺手術用時僅為10分鐘,5例患者成功植入封堵器,目前暫未發現任何與器械相關的併發症。

讓中風遠離房顫患者!左心耳封堵術為心臟撐起一把“傘”

左心耳產生血栓

發病率隨年齡增高

醫生提醒:胸悶氣短 及時就醫

據悉,左心耳封堵術安全性高、手術創傷小、恢復快、預防栓塞效果好,但凌智瑜坦言,如今手術的接受度仍然不高。“6-7萬元的手術費用,成為相當規模出血高危房顫患者無法接受該項治療的主要原因。”房顫病人在未發腦卒中前,都認為中風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實質性的風險。這種預防型的治療在不少病人看來,無關緊要。

也並非所有房顫患者都適合左心耳封堵術。凌智瑜提到,進行手術封堵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患者的卒中風險很高, CHA2DS2-VASc評分≥2分。第二,患者不適宜使用抗凝藥物,在服用華法林或者新型口服抗凝藥後,仍發生腦卒中或栓塞事件。若HAS-BLED評分≥3分,則表明患者不宜使用,建議其進行左心耳封堵。

醫生提醒,房顫發生率隨年齡增長逐漸增高,75歲-80歲以上的房顫患者更應引起高度重視。如果房顫患者患有糖尿病、血管疾病、高血壓或有腦中風病史,一旦出現心悸、乏力、胸悶氣短等症狀,請及時就診。

TAG: 心耳房顫封堵患者腦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