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以脾論治中醫探析

腹水屬中醫的“臌脹”、“單腹脹”、“水腫”範疇,根本病機是脾氣虛、脾陽虛;治療上當分期治療,以益脾氣、健脾運、助脾陽為主,早期以治脾為主,以健脾益氣利溼為法,酌情配以疏肝養肝之品;進展期當予健脾理氣,溫中祛溼為法;末期在健脾扶正的基礎上,酌情化瘀利水;病久及腎則以脾腎雙補,健脾利溼、化氣行水之法。

肝硬化腹水以脾論治中醫探析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常見併發症之一,其主要特徵為“腹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顯露”,古之中醫稱之為“臌脹”、“單腹脹”、“水腫”等。據報道,代償期肝硬化患者10年內腹水發生率約達50%,其中約15%肝硬化腹水患者存活僅為1年,44%患者存活不足5年。臨床發現,肝硬化腹水的發生與患者脾氣虛、脾陽虛所致的氣不行水、水溼內生密切相關,治療當從脾論治,在辨證的基礎上,重視益脾氣、健脾運、助脾陽,酌情注意臟腑的五行生化,根據疾病不同階段的主要病機,病症合參,方可取得較好臨床效果。

肝硬化腹水以脾論治中醫探析

1、病因病機

當今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肝硬化腹水的發生是因肝、脾、腎虧損,氣滯、血瘀、痰飲鬱結於腹中所致,屬於本虛標實證候,治療上主要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利水滲溼為主。如有學者認為,本病是由於溼熱內侵、痰溼阻絡,引起血行不暢而化為水,提倡用清溼熱為基本治則。另有學者認為,肝硬化腹水是因正氣虧虛,邪氣外感而引起氣機不暢,血行不利,痰溼淤積化而為水,從而主張應從氣、瘀、毒論治。《雜病源流犀燭》曰:“鼓脹病根在脾,由脾陰受傷,胃雖納谷,脾不運化,或由怒氣傷肝,漸蝕其脾”。脾氣虛、脾陽虛是肝硬化腹水的根本病機,脾氣虛導致機體精微物質轉輸不利,清濁不分,脾陽虛致水飲不化,水液積聚於腹中,最終導致腹水發生。

肝硬化腹水以脾論治中醫探析

2、分期論治

透過分析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機,治療上主要當以益脾氣、健脾運、助脾陽為主,使精微得以輸布,清氣上升,濁陰下降,水溼得化,腹水得以消除。《醫鏡》曰:“臌脹起於脾虛氣損,治之當以大補之劑培其本,少加順氣以通其滯”。肝病日久,氣機鬱滯,肝病傳脾致脾虛,脾虛則運化失司,肝木不榮,則肝病癒重,則脾愈虛,而形成惡性迴圈。肝主疏洩,肝硬化患者,首要為其疏洩功能受損,氣機不暢,橫逆乘脾,脾運失司,溼聚為水;另氣行不暢,則血行不利,血不利則為水,水溼內停,臌脹乃生。可見,治療上肝硬化腹水,在疏肝的同時,須以健脾為重,使脾之運化復常,水谷得化,水溼得運,則水液得散而能充分濡養周身。若脾運化功能失司,水液不得化,無法輸布全身而內停三焦、肝、脾、腎,則終致腹水形成。

2。1 疾病早期 肝病早期,肝氣鬱滯,脾運尚健,此時當根據《金匱要略》中“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理論,在疏肝的同時配以健脾以防肝病傳脾,重視脾運之調暢;若肝病日久,疏洩功能失司,橫逆犯脾,脾失運化,水谷精微不能輸布周身,水溼停聚不化,聚於中焦而發為水臌。本病早期症候以腹脹、納差、脅下隱痛為主,隨後逐漸出現乏力、面色黃,腹大脹滿,食後加重,舌暗紅,苔白膩,脈沉弦細,按中醫理論乃肝脾同病,以脾為主,此時切勿囿於現代醫學肝硬化腹水之病名,應以治脾為先,治當健脾益氣利溼為主,使脾臟恢復升清降濁之能,精微得以輸布。可見,肝硬化腹水早期應肝脾同治,疏肝行氣同時培土製水,用藥可選逍遙散加減疏肝健脾,或以六君子湯加減健脾滲溼配以疏肝之品,若水溼症候重者,可酌情加用蒼朮、厚朴燥溼水、除腹脹;若肝病日久,臌脹之病已成,症見腹脹滿膨大、食少納呆、乏力者,當以治脾為主,以健脾益氣利溼為法,酌情配以疏肝養肝之品。

2。2 進展期 脾屬中焦,是氣機升降,水液輸布的中樞,脾虛則氣機升降失常,水液不能運化,水溼內停於腹而成腹水。治療當以益脾氣、健脾運為法,使脾之運化暢達,水溼消去。若病人素體陽勝,水溼內停,致使氣機受阻,鬱而化熱,而出現水液渾濁之溼熱蘊結證候,臨床以腹大堅滿,脘腹脹急,脅肋灼痛,身目黃染,煩熱口渴,尿黃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當以健脾行氣,清熱燥溼利水為法,方選平胃散合茵陳蒿湯加減。若患者素體陽虛或溼從寒化、損傷脾陽,出現溼邪或寒溼困脾症,脾不能行其津液而導致溼濁內生,日久積聚則成水,症見腹部脹滿,四肢不溫,氣短乏力,口淡不欲飲或伴面目浮腫,舌淡胖或齒痕,苔薄白或膩。當予健脾理氣,溫中祛溼為法,方選茵陳四苓散加減,注意益脾氣,酌加黃芪,若患者出現畏寒神疲、面色青灰之等虛寒之象明顯,可加肉桂、仙靈脾、附子等以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肝硬化腹水以脾論治中醫探析

2。3 末期 肝硬化腹水本屬標實本虛之症,臌脹日久必致正氣虧虛,脈絡瘀阻,血不循經,而現“血不利則為水”之候,其症可見腹大堅滿,腹壁青筋暴露,常兼脅肋刺痛,或有積塊,面色晦暗,舌質紫暗,脈沉細澀。此時患者正氣虧虛之本,水液停留之標實均十分嚴重,治療當標本兼治,在健脾扶正基礎上,酌情化瘀利水,治療過程中注意患者胃氣之強弱,用藥當仿建中之意,重用黃芪、山藥、白朮、茯苓之平補而偏溫之品重建其中氣,視疾病之緩急,適當加用澤蘭、澤瀉、豬苓、莪術、焦山楂、鱉甲等利水化瘀軟堅之品;可根據病情之緩急,現代醫學之補充白蛋白扶正、放腹水祛邪之法亦可適當用之以緩急。

2。4 病久及腎 腎為先天之本,脾乃後天之本,生化之源,脾陽需腎陽溫煦,而腎精腎陽又需水谷之精微來滋養化生,脾虛日久,腎精腎陽無以化生,必致真陽虧虛;腎主水,司開闔,調控著人體二便之排洩,腎陽虧虛、氣化無權,而致腎主水功能失司,導致水液排洩障礙出現小便點滴不下;此階段病症可見腹脹大如鼓,腰膝痠軟,形寒肢冷,下肢腫甚,大便溏洩,小便量少或點滴不下,舌淡胖,脈沉細無力;治療上應予兼補後天之脾胃與先天之腎陽,以散精四末與化氣行水,組方可選實脾飲合金匱腎氣湯加減,脾腎雙補,健脾利溼、化氣行水。

總之,對於肝硬化腹水的治療,需要當以治脾為中心,配合據疾病之寒熱辨證施治,合理選方用藥,隨症加減,方能獲得滿意效果。

TAG: 腹水健脾肝硬化水溼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