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為何越來越多人開始自稱“抑鬱症”?

文/老K

最近,我好幾天不開心是不是患上抑鬱症了;

我男朋友和我分手了,最近實在太痛苦了,我是不是患上抑鬱症;

失業了好多天了,最近好幾天都不想出門了,這個是不是就是抑鬱症啊;

之前我參加一個活動,後來有人知道我是搞心理的,就說起來自己如何如何,好像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再避諱自己是抑鬱現象。

其實這還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過去的人都想辦法隱瞞自己的抑鬱症,現在很多90後、00後開始越來越不避諱自己是抑鬱症,有時候甚至還有點炫耀抑鬱情況。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這種現象出現呢?

各種媒體對抑鬱的科普

這些年,為何越來越多人開始自稱“抑鬱症”?

還記得去年央視9頻道一個關於《我們如何對抗抑鬱》我的很多同行都在寫類似內容,我自己也在社交平臺把抑鬱症相關知識做了科普。

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把抑鬱症“妖魔化”,而是接受抑鬱症就像任何一種疾病那樣而已,由於我自己是在一個二線城市,好多年以前我以為抑鬱症只在大城市才會存在,後來我一篇關於抑鬱症的科普文章寫完之後竟然爆掉了,收到很多私信:

看了你的文章,我才知道自己孩子並不是作;

原來這就是抑鬱症啊,我以為自己中邪了呢;

我以為自己的老公不喜歡我了呢,對我沒興趣,原來他是真的生病了;

······

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隨著抑鬱症相關心理知識的普及,人們開始越來越接納抑鬱症的現實。

真正的抑鬱症是這樣的

這些年,為何越來越多人開始自稱“抑鬱症”?

當然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科普抑鬱,但是礙於網上任何人都可以發聲,所以有時候很多資訊並不一定準確。

就像很多時候抑鬱情緒和抑鬱症就完全是兩碼事,比如有些時候,一些人有點抑鬱結果跑到精神科檢查,發現自己只是單純的抑鬱情緒而已。

那麼一個人到底什麼樣子能被診斷為抑鬱症呢?

這裡給大家參考兩個案例供大家參考:

1、小明因為高考失敗,結果長期處於情緒低落中,狀態持續了10天,不過還能參加社交活動,沒有失眠現象,只是稍微有點不想吃飯,但是卻還有動力來年再來。

2、小明還是高考失敗,也是長期情緒低落,這次狀態持續了3個月,無法出門、連續多日失眠、慾望全無或嚴重減輕,對未來毫無信心,甚至有輕生念頭。

上述兩個案例,第一個就是抑鬱情緒,而第二個就可以考慮抑鬱症。

判斷是否是抑鬱症有時間維度、症狀維度、還有痛苦程度三方面來看。

上面兩個案例中,

前面這個痛苦時間沒有超過兩週,而且沒有出現社會功能嚴重退縮(社交活動)、和失眠輕生問題,甚至還有來年再來參加高考的動力。

所以第一個並非抑鬱症,只是抑鬱情緒而已,而第二個就是典型抑鬱症。

抑鬱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理解它

這些年,為何越來越多人開始自稱“抑鬱症”?

其實相比較一些精神病,很多抑鬱症患者是很安全也很善良的。

他們內心的動力模式大多是自我攻擊,而非向外攻擊,所以很多誤解讓好多抑鬱症患者痛苦不已。

這些年,為何越來越多人開始自稱“抑鬱症”?

很多人曾經不被理解,認為年紀小就不該患上抑鬱症,還有些人因為患上抑鬱症卻被公司莫名其妙勸退。

更有甚者,有些人相親鼓起勇氣告訴對方自己真實情況(抑鬱症)後,卻被另一個人當作精神病人看待,回頭和媒人居然這樣說:

“他有抑鬱症你早說啊,萬一哪天把我捅了怎麼辦?”

當越來越多人無法接受自己抑鬱的現實之後,反而造成許多抑鬱症患者無法正視自己的情況,

在中國,僅有15.7%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曾經尋求過幫助與治療。

研究發現,汙名化會導致精神心理疾病的加重並阻止患者尋求治療;換句話說,許多人甚至不願意去治癒自己的疾病。

烏合之眾中認為

數量就是絕對的真理,

任何人融入群體中都會感受到天然的合法性,並感知到數量所賦予的力量敢做任何事情,而且行動後出於正義的錯覺還不覺得自己是罪惡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法不責眾。

只要不是拿抑鬱症博得同情甚至眼球的話就好,因為過度消費抑鬱症可能會讓群眾更加反感它,越來越多人開始敢於正視抑鬱症本來是一件好事,

當越來越多人可以為抑鬱發聲,就讓這個弱勢群體可以得到更公平地對待。

TAG: 抑鬱症抑鬱自己很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