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藥——白扁豆

白扁豆,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原產印度、印度尼西亞等熱帶地區,約在漢晉年間傳入我國,至今已有兩千年左右的栽培歷史。7-9月開花。種子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表面淡白色或淡黃色、平滑、略有光澤,一側邊緣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種阜。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可曬乾,炒後可食用。白扁豆是一種藥食同源的農作物。

舌尖上的中藥——白扁豆

白扁豆,營養價值較高,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鮮嫩可口。每百克白扁豆含蛋白質2。8克,脂肪0。2克,糖5。4克,熱量35千卡,粗纖維1。4克,鈣116毫克,鐵1。5毫克,胡蘿蔔素0。32毫克,硫胺酸0。05毫克,核黃酸0。07毫克,尼克酸0。7毫克,抗壞血酸13毫克。白扁豆作為滋補佳品,夏暑又是一種清涼飲料。

舌尖上的中藥——白扁豆

白扁豆味甘,性微溫,入脾胃二經,有健脾化溼,利尿消腫,清肝明目等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洩瀉、嘔吐、赤白帶下等病。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纂的《中國藥典》說: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溼。用於脾胃虛弱、暑溼洩瀉、白帶”。另外白扁豆還能解酒毒。

白扁豆一身都是寶,它的果實、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入藥。扁豆衣健脾化溼,用於治療痢疾、腹瀉、腳氣、浮腫等;扁豆葉能消暑利溼、解毒消腫,用於治療暑溼吐瀉、瘡癤腫毒、蛇蟲咬傷等症。

舌尖上的中藥——白扁豆

當果實由綠色變成白色或黃白色、且種子與果皮已經分離時即可採收,曬至完全乾燥,即可入藥。還可以將扁豆置於沸水中煮至皮軟後,在冷水中稍泡,取出,搓開種皮與仁,乾燥,取其皮入藥,即扁豆衣。外觀性狀以子粒飽滿、粒度均勻、色澤(黃白)一致、無蟲口、嚼之有豆腥氣為佳。

植物文化

1。明代詩人王伯稠《涼生豆花》:“豆花初放晚涼悽,碧葉陰中絡緯啼。貪與鄰翁棚底話,不知新月照清溪。”意思是夜涼如水,豆棚之下和鄰家老者閒話長坐,不知不覺中月色已把溪水照亮,夜很深了。短短四句,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令人回味無窮。

舌尖上的中藥——白扁豆

2、清代詩人黃樹谷《詠扁豆羹》:“負郭無農課,他鄉學圃能。短牆堪種豆,枯樹惜沿藤。帶雨繁花重,垂條翠莢增。烹調滋味美,慚似在家僧。穀雨方攜子,梅天已發秧。枝枝盤作蓋,葉葉暗遮旁。伏日炎風減,秋晨露氣涼。連朝憧僕善,採摘報盈筐。”扁豆一生正如詩人所說是一種未經雕琢的新鮮,優雅而瀟灑。

3。清朝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在一副對聯中寫道:“一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好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農家畫卷,透過一副對聯作者把農家風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4。清學者查學禮的“碧水迢迢漾淺沙,幾叢修竹野人家。最憐秋滿疏籬外,帶雨斜開扁豆花。”雖帶有對生命淺淺的哀愁,在斜風細雨中飄去。但是詩人那份原始的純真,那份遠離喧囂的鮮活卻是掩蓋不住的。

舌尖上的中藥——白扁豆

5。清人方南塘遊宦天涯,其妻來信告知丈夫家鄉的扁豆花已經開了,於是心中萬分感慨,寫詩云:“老妻書至勸還家,細數江鄉樂賒。彭澤鯉魚無錫酒,宣州栗子霍山茶。編茅已蓋床頭漏,扁豆初開屋角花。舊布衣裳新米粥,為誰留滯在天涯。”

TAG: 白扁豆扁豆毫克扁豆花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