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43歲才發現心臟有個“眼”,醫生藉助導絲將其封堵

43 歲的陳女士最近明顯感到自己的身體出現異樣,不僅體力下降,還似乎總聽見自己心臟轟轟隆隆的跳動聲,彷彿老舊汽車的發動機似的。陳女士立即前往當地醫院就診,做了心臟彩超檢查,診斷結果是動脈導管未閉。近日,陳女士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做了介入封堵術,醫生透過導絲將動脈導管的閉口成功堵上,使心臟恢復正常血流。

陳女士有顆"大心臟"

最近,陳女士每天早上起床後,她的眼瞼和下肢會呈現出浮腫的狀態,而且體力突然下降,明明只爬了 3 層樓,卻好像剛剛跑過百米衝刺一樣,出現了明顯氣促。更驚恐的是,似乎總聽見自己心臟轟轟隆隆的跳動聲,彷彿老舊汽車的發動機似的。

經過檢查,陳女士被診斷為動脈導管未閉。動脈導管未閉是一種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早期可無明顯症狀,晚期可發生心力衰竭。動脈導管未閉的患者的血從主動脈漏到肺動脈,出現肺部充血的症狀導致氣促等心衰症狀。醫生建議陳女士儘早前往上級醫院進行手術治療。

陳女士前往中山七院心血管中心進行治療。入院後,經胸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陳女士存在動脈導管未閉的問題,同時心臟明顯擴大——正常人的左心室大小在 50mm 以下,而陳女士的左心室已經大於 70mm。而且,陳女士的左心房、右心房也較常人明顯擴大,同時還存在心臟收縮功能減退等問題。

“陳女士的情況還不算特別嚴重,但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就會錯過手術的最佳時機。如果病情繼續發展,未來可能會出現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心衰竭。如果等到那時候再做手術,手術風險將會大大增加。”心血管中心主任唐躍介紹道。

介入封堵術取得成功

對於動脈導管未閉,目前常規採用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進行治療。對傳統開胸結紮的方式,未閉動脈導管封堵術採取了非開胸手術介入治療的方式,創傷小,恢復快。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就是將封堵器嵌入導管主動脈側,將原本主動脈和肺動脈分叉處的閉口“堵上”,使心臟恢復正常的血流動力學。

心臟介入手術對術者要求極高,在操作上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非常考驗術者的技術和耐心。在手術中,醫生首先會穿刺患者的股靜脈、股動脈,送入導管做壓力及血液動力學檢查。隨後,醫生會穿刺患者股動脈進行主動脈造影,以確定動脈導管的粗細、位置、形狀及有無其他畸形,並據此選擇合適的封堵器,並建立肺動脈至主動脈的軌道。

完成檢查後,就到了封堵治療的環節。醫生需要將導絲從肺動脈一側透過動脈導管送到主動脈一側。這一步是手術的關鍵步驟之一,也是難點之一。導絲通過後,再輸送封堵器,將動脈導管的閉口堵上,使心臟恢復正常的血流動力學。

11 月 19 日下午,經過充分準備,唐躍帶領中山七院心臟介入團隊為患者實施了手術。術後第二天覆查心臟彩超發現,原本主動脈血液分流的情況消失了,封堵手術達到了良好效果。

術後,在心血管中心全體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下,陳女士身體一天天好轉,不僅身體浮腫消失了,活動後氣促的情況也出現了好轉。

動脈導管未閉早期可無明顯症狀

先天性心臟病在嬰兒中的發病率很高,我國每年大約有 15 萬到 20 萬左右的先心病患兒出生。常見的有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魯氏四聯症等。其中,動脈導管未閉佔先天性心臟病的 10-21%,多見於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其中以女性患者偏多。動脈導管未閉早期可能無明顯症狀,只能依靠體檢發現。

唐躍提醒,動脈導管未閉患者在發現後,應儘早進行手術治療,防止出現肺動脈高壓,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機。“目前,大多數動脈導管未閉的患者可用經心導管介入方法得到治療。動脈導管未閉微創介入封堵術因其創傷小、療效好、恢復快,已逐漸成為治療動脈導管未閉的常規治療方案,一般在學齡前施行為宜。如果能儘早發現患兒存在動脈導管未閉,我們建議在學齡前接受動脈導管閉合手術,儘早將動脈導管缺口‘補上’,減少對心肺功能的損害。”

深圳晚報記者 周倩 通訊員 黃芳 周恬辰

TAG: 導管動脈未閉陳女士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