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瞎走了!不同年齡段每天走多少步是有指標的!

柳葉刀子刊:別瞎走了!不同年齡段每天走多少步是有指標的!

自從手機有了計步功能以來,每天走1萬步已成為許多人的習慣。為了能讓自己在微信運動排行榜上的名次靠前,有的人真是很拼,在為了“走”而走。

其實,“日行一萬步”這一廣為流傳的說法,源於幾十年前日本的一個計步器營銷活動,但這種行為是否有益健康當時還沒有科學依據。

無論如何,多走走總是好的。俗話說,人老腿先老。由於人體三分之二的肌肉都集中在下肢,因此,60多歲的人可以有年輕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肢力量卻只剩下四成。

此前,大量研究顯示,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比久坐要好太多,尤其像走路這種適合於每個人的活動,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延長壽命。

然而,真的需要每天走一萬步(約5公里)那麼多嗎?

去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旗下《美國醫學會雜誌網路公開》(JAMA Netw Open)雜誌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體育活動流行病學家Amanda Paluch博士聯合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在中年時期每天走7000步就可以保持動脈健康,並將死亡風險降低高達70%。該研究表明,每天不用走10000步就足以預防嚴重心臟病及其併發症。

該研究告訴我們,走路並非多多益善,多走並不會進一步降低死亡風險。

然而,降低死亡風險所需的最佳步數可能會受到年齡或性別等因素的影響,而且,總步數和步行速度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因此,上述結論還有待進一步細化。

2022年3月2日,發表在柳葉刀子刊《柳葉刀公共健康》(Lancet Public Health)上的這項最新研究中,Paluch領導的大型國際研究團隊對上述研究進行了擴充套件。該團隊透過對來自四大洲近5萬人的薈萃分析確定了對不同年齡人群的每日最佳行走步數範圍。

別瞎走了!不同年齡段每天走多少步是有指標的!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每日行走步數和死亡率進行了薈萃分析,以解決先前研究的侷限性。他們總共納入了15項研究的證據(歐洲4項、日本1項、澳大利亞1項、美國8項以及1項來自40個國家的資料)。這些研究調查了成年人群每日行走步數對全因死亡率的影響。總樣本包括47471名參與者,平均年齡65歲,68%為女性。平均隨訪時間為7年。

別瞎走了!不同年齡段每天走多少步是有指標的!

研究人員根據每天的平均行走步數將參與者分成四組進行比較:最低步陣列3500步;次低組5800步;次高組7800步和最高組10900步。

別瞎走了!不同年齡段每天走多少步是有指標的!

薈萃分析顯示,與最低步陣列相比,其餘三組的死亡風險降低了40%~53%。

對於60歲及以上人群來說,與降低死亡風險相關的每天行走步數穩定在6000至8000步,這意味著比這更多的步數對延長壽命沒有額外的益處;而對於60歲以下的成年人群而言,與降低死亡風險相關的每天行走步數穩定在8000至10000步之間。

科學走路有講究

01時間:因人而異

患有慢性病,最好不要選擇早晨和上午鍛鍊。

對於這類人來說,下午4~5點、兩頓飯之間的時間是比較適合鍛鍊的。

但對於健康成年人來說,只要是能夠在自己一天的日程裡安排出鍛鍊的時間,無論何時都是值得鼓勵的。

02地點:土地、草地

不是每條路都適合走路,理想場所應該是操場的塑膠跑道,而避免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硬地面、坡面上走。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實現這個較困難,但有土路的地方就不要走柏油路。

03鞋子:輕便的運動鞋

走路需要選雙好鞋,不一定非要名牌的,舒服就行。

適合健走活動的運動鞋,要合腳(不壓腳背、不擠腳尖),鞋底與地面接觸面大,輕便(材質透氣和柔軟,走起來較輕盈),避震(健走時腳底所受到的衝擊是全身體重的1。2~1。5倍),防滑和穩定性要好。

04速度:因人而異

可分為慢步走(每分鐘約70~90步)、中速走(每分鐘90~120步)、快步走(每分鐘120~140步)、極快速走(每分鐘140步以上),可選擇中速走、慢走交替迴圈的方式。

運動過後多喝氫水

在《醫學氣體研究》發表來自日本山梨大學一項小型人體研究,發現高濃度氫水能降低運動導致的氧化應激,緩解運動疲勞。

重複劇烈運動會破壞肌肉細胞氧化還原平衡,導致全身氧化應激和肌肉損傷。

大量研究證據表明,氫氣具有抗氧化應激和炎症損傷的作用,那麼氫氣有可能對劇烈運動導致的氧化應激和損傷產生保護作用。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21)00302-9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4516

溫馨提示:根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條例》,氫氣不能替代藥物治療。

TAG: 步數研究氧化應激每天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