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自己當試驗品,創造了椎管內麻醉

用自己的身體做麻醉實驗、為了驗證效果和助手相互進行身體刺激、因為麻醉實驗留下後遺症(長時間閱讀就會頭痛)……

以上行為,統統來自椎管內麻醉的先驅——奧古斯特·比爾。

圖源維基百科 奧古斯特·比爾

比爾的麻醉手術

奧古斯特·比爾,德國著名外科醫生。

1886年,醫生們第一次用腰椎穿刺的方法來抽取人的腦脊液,基於這項創新,比爾大膽猜想,

或許可以把鎮定劑注射到脊髓

,這樣一來,支配注射點以下部位的神經和肌肉就會被阻滯。

1898年,比爾所在的醫院來了一位足部受傷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

手術之前,患者曾經歷了多次全身麻醉,出現過多種麻醉副作用。考慮到患者的安全,比爾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替代方案——椎管內麻醉,就是將麻醉劑注射到腰椎中進行麻醉。

在得到患者同意後,

人類醫療史上首次採用椎管內麻醉的手術誕生了。

他用自己當試驗品,創造了椎管內麻醉

圖源pexels

手術當天,比爾將一定量的可卡因注入病人的脊椎,大約20分鐘後,病人的下半身失去了知覺。手術過程中,病人頭腦始終保持清醒。

麻醉效果消退後,病人出現了噁心、嘔吐以及劇烈頭痛等不良反應,嘔吐症狀很快消失,但頭痛持續到了第二天。

隨後幾天,比爾又為不同病人進行了類似的麻醉,

每個人的反應都不盡相同

為了搞清楚狀況,比爾讓助手希爾德布蘭特用空心針扎穿自己脊髓的保護膜,將針頭刺入充滿液體的空腔。

意外的是,注射過程中,助手不小心將針頭接上了一個尺寸不配套的注射器,導致比爾脊髓中的脊液滴到了地上,大部分可卡因溶液也被衝了出來。

由於脊液流失,比爾只能推後試驗,不過助手自告奮勇,接替比爾成為了下一個“小白鼠”。隨後,比爾為助手注射了可卡因。

麻醉藥生效後,比爾對助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物理性刺激,包括肌肉拉扯、拔除體毛,甚至用菸頭灼傷助手的面板,當這些行為發生在上半身時,助手會有明顯的痛感,但當比爾對下半身進行刺激時,助手毫無反應。

他用自己當試驗品,創造了椎管內麻醉

圖源pexels

麻醉消退後,為了慶祝勝利,比爾與助手當日都喝了一些酒。第二天,比爾與助手雙雙出現身體不適,並伴隨有頭痛、噁心等症狀。

但好在實驗成功,而二人之所以出現如此嚴重的副作用,很大程度是由於他們在麻醉結束後,沒有得到適當的休息。

比爾在第二年發表了有關椎管內麻醉的論文

,之後這種麻醉方式逐漸流行起來,所用的麻醉劑也得到了更新。

誰先提出了椎管內麻醉

不過就在比爾論文發表後,學界針對“是誰首先成功進行了椎管內麻醉”這件事展開了討論,有人認為這項榮譽應該屬於倫納德·康寧。

他用自己當試驗品,創造了椎管內麻醉

圖源維基百科 倫納德·康寧

嚴格來說,康寧的實驗確實早於比爾。

1885年,康寧在狗身上做了椎管內麻醉的實驗。而且,康寧注射的位置並不是在腦脊液中,而是硬膜外空間,用藥的劑量也稍高一些,

硬膜外麻醉就是從康寧的實驗開始

,逐漸發展成熟的。

硬膜外麻醉起效時間更長,大概半個小時左右,此方式不會導致腦脊液外漏,可以用留置針補充麻醉劑,適合長時間的手術。

比爾的麻醉方式,也就是後來的蛛網膜下腔麻醉,

麻醉劑用量小,起效快,適合短時間手術

,但麻藥過後會伴隨顱壓降低,頭疼噁心等術後併發症。

他用自己當試驗品,創造了椎管內麻醉

圖源pexels

目前關於究竟是誰首次進行了椎管內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腰硬聯合麻醉,統稱為椎管內麻醉)尚無定論,但二人在醫學技術領域的創新,都為拯救生命帶來了更多可能。

麻醉的風險

麻醉雖然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痛苦,但不得不承認,麻醉有風險。

麻醉醫生在進行麻藥注射的時候,需要用針刺破淺筋膜、深筋膜、棘上韌帶等諸多層結構才能到達椎間隙,這個操作是盲探性的,

完全是依據麻醉醫生個人經驗

他用自己當試驗品,創造了椎管內麻醉

圖源維基百科

有些人認為,區域性麻醉的情況下,大腦可以保持清醒,因此區域性麻醉對身體沒有傷害。

實際上,局麻藥是有毒性作用的,由於患者耐受能力的不同,

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出現各種興奮或抑制。

輕者頭暈、耳鳴、舌頭麻木。重者抽搐、驚厥、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疾病被攻克,或許有一天,我們能用上更加安全可靠的麻醉劑。

END

稽核專家:

王琳珏,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傷科副主任醫師。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小西途說

向左滑動,檢視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TAG: 麻醉比爾椎管助手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