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也會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來是真的啊

撰文 比鄰星

春節臨近,無論走親訪友的禮盒還是大魚大肉的餐桌,酒似乎都是個避不開的主角。酒過三巡方顯人間百態,據小編不完全統計,周圍親友在酒醉後會出現:放聲歌唱、對同事比心、在馬路上數紅綠燈、呵呵傻笑、悲情哭泣、回憶往昔等各式各樣的迷惑行為。

可以說,一千次醉酒就有一千種離譜。

喝水也會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來是真的啊

這只是初級版的離譜 (圖/豆瓣)

就化學本質而言,

乙醇對中樞神經系統主要起鎮靜作用

。飲酒後那些興奮甚至狂躁的行為,都和乙醇本身的作用效果相反。這又該怎麼解釋?

科學家曾做過一系列探究人酒醉行為的實驗,得出了一個有些反常識的結論——

人在飲酒前的預期,會明顯影響醉酒後的狀態

。換句話說,有時,你只是覺得自己醉了。

實驗是這麼做的。研究者準備了高度數、低度數、無酒精三款雞尾酒,參與測試的飲酒者並不知道自己拿到的是哪一款。他們在測試前被告知,三款雞尾酒經過了調味處理,不同度數的味道是一樣的。

喝水也會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來是真的啊

盲盒雞尾酒,你也不知道自己喝下的到底是不是酒。(圖/unsplash)

飲酒後,被試兩人為一組,進入行為測驗環節。具體的任務是

為自己的隊友製作特調土豆泥,也就是在土豆泥中加入辣椒醬和食鹽

,然後讓自己的隊友吃下。

不出所料,一部分參與者開始為所欲為,他們調製了

爆辣款土豆泥

,並表示覺得自己飲下了高度數雞尾酒!然而,這群自以為喝高的人中,有些人被分到的只是無酒精飲料。還有些的確喝下了高度數酒的參與者,覺得自己並沒有醉,行為反而表現地相當理智。

喝水也會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來是真的啊

“我沒醉,很清醒!”(圖/pixabay)

另一個類似的實驗是讓測試者在飲酒後為指定的飲料創作一支廣告,比如寫下廣告詞或者策劃短片。結果很類似,

那些自認為大醉的人,創作出了更有趣、更具創意的廣告。

喝水也會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來是真的啊

“我變醉了,也變強了!”(圖/pixabay)

很多情況下,

你只是誘導自己進入了一個自以為“喝醉”的狀態

,哪怕你本身滴酒未沾。而看完接下來的實驗你會發現,就連喝醉的程度,有時也和飲酒者的預期緊密相關。

坊間傳言紅牛搭配伏特加會產生double kill的酒勁,是真的嗎?這不重要,因為只要你覺得是真的,它就可以是真的。

喝水也會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來是真的啊

“紅牛就酒,越喝越有?”(請勿輕易嘗試)圖/bing

研究者讓參與者飲下

成分相同,但標籤不同

的三款酒:貼有紅牛-伏特加、伏特加、果汁標籤品中的一款。之後,他們需要在電腦上完成一個氣球賭博的小遊戲,規則是點按滑鼠吹氣球,氣球越大能得到的獎金越多。可如果一直點選讓氣球吹爆了,就什麼都拿不到。結果顯示,並非所有飲下“紅牛-伏特加”的人都會把氣球吹得更大。

只有那些在測試前聽說過紅牛+伏特加威力的人,才更容易在危險的邊緣貪得無厭地試探。

從某種意義上說,

人們所需要的也許不是酒,而是一個酒瓶

。裡面裝著什麼並不重要。

喝水也會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來是真的啊

喝酒的預期會影響醉酒行為,使飲酒者處於一種“既醉了,也沒醉”的疊加態,這或許就是,薛定諤的酒?

聽起來像是某種玄學,但它本質上和心理學所講的

安慰劑效應

差不多。

所謂安慰劑效應,是指藥物測試中

病人自以為服下了藥,自述症狀減輕

。但其實他服下的是對照組的糖丸。對安慰劑效應的一種解釋時,當病人服下安慰劑時,大腦中的某些區域會主動啟用,因此對症狀的主觀感受會減弱。

喝水也會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來是真的啊

神奇小糖丸!(圖/Wikipedia)

但是,它的作用僅限於調節症狀,不能治療疾病。醫生的一句話可以很好地闡述這件事——

“安慰劑不能降血脂,也不能讓腫瘤縮小。但它可以讓病人自我感覺更良好。”

喝水也會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原來是真的啊

Vox

說到這裡一定要強調一件事。

關於飲酒預期的結論反向不成立

,如果有人在勸酒的時候告訴你:“喝沒喝醉全看心態,只要你覺得自己沒醉,就能一直喝!”萬萬不要掉入這個邏輯陷阱。

酒精進肚後,很快會進入血液。它將在

5分鐘後直衝大腦,10分鐘開始起效

,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根據血液中酒精濃度的升高,人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逐漸反應遲鈍

第二階段,多巴胺釋放 感覺輕鬆愉悅

第三階段,口齒不清 視線模糊

第四階段,小腦不靈 扶牆走路

第五階段…… 你還敢喝?

新春佳節之際,只喝半杯啤酒就開始反應遲鈍的小編寫下此文,希望告訴各位:

聚會的快樂並非來自酒精,能讓人分泌多巴胺的事也不止一種

。所謂飲酒所追求的無非是一種狀態,別為快樂買醉。

*未成年人請勿飲酒!!(正經的話不能用斜體字!)

TAG: 安慰劑紅牛伏特加飲酒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