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地藥材之柴胡圖文

柴胡

【歷史沿革】

原名茈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雲:“生洪農及宛朐”《本草經集註》道:“今出近道,長安以及河內並有之。”《藥物出產辨》載:”產湖北北襄陽、鄖陽各屬,紫荊關、馬山口等為上。

【別名】

茈胡、地燻《本經》,山菜、茹草《吳普本草》,柴草《品彙精要》。

中華道地藥材之柴胡圖文

【來源】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和“南柴胡”。

【植物特徵】

柴胡通常多年生,較少一年生草本,有木質化的主根和須狀支根。莖直立或傾斜,高大或矮小,枝互生或上部呈叉狀分枝,光滑,綠色或粉綠色,有時帶紫色。

狹葉柴胡多年生草本,先端漸尖,具短芒,基部最窄,有5~7條縱脈,花期7~9月,果期8~10月。

中華道地藥材之柴胡圖文

【生態環境】

生於山坡、草原。

【主要產地】

陝西渭南澄城縣、寶雞市陳倉區、安康市旬陽縣(野);山西運城聞喜縣、夏縣、臨汾市襄汾縣、新絳縣;甘肅省吳忠、定西市隴西縣、慶陽、天水市秦安縣、甘南州合作市、隴南市宕昌縣(野、家);貴州省貴陽市、慶陽、隴南市武都區(野)、西和縣(野)、隴南市西和縣(野);四川省自貢市榮縣竹葉柴胡;寧夏吳忠;河北承德圍場(野)、張家口市赤城縣(野);內蒙古呼和浩特回民區(野);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三門峽市盧氏縣(野);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野)、榆林市靖邊縣(野)等。

中華道地藥材之柴胡圖文

【採集方式】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和泥沙,乾燥。

【炮製】

北柴胡除去雜質和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厚片。外表皮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和支根痕。切面淡黃白色,纖維性。質硬。氣微香,味微苦。

中華道地藥材之柴胡圖文

【性狀】

北柴胡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南柴胡 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中華道地藥材之柴胡圖文

【習用分級】

北柴胡統貨。

乾貨。呈圓錐形,上粗下細,順直或彎曲,多分支。頭部膨大.呈疙瘩狀,殘莖不超過1cm。表面灰褐色或土棕色,有縱皺紋。質硬而韌,斷面黃白色,顯纖維性。微有香氣,味微苦辛。無須毛、雜質、蟲蛀、黴變。

南柴胡統貨。

乾貨。類圓錐形,少有分支,略彎曲。頭部膨大,有殘留苗莖。表面土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及根鬚痕。質較軟,斷面淡棕色。微有香氣,味微苦辛。大小不分。殘留苗莖不超過1。5cm。無根鬚、雜質、蟲蛀、黴變。

中華道地藥材之柴胡圖文

【性味與歸經】

辛、苦,微寒。歸肝、膽、肺經。

【功能與主治】

疏散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中華道地藥材之柴胡圖文

【含量測定】

水分不得過10。0%(通則0832第二法)。

總灰分不得過8。0%(通則2302)。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通則2302)。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通則2201)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1。0%。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柴胡皂苷a(C42H68O13)和柴胡皂苷d(C42H68O13)的總量不得少於0。30%。

TAG: 柴胡0%通則斷面圓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