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小兒洩瀉

洩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便下稀薄,或水樣便為特徵的一種病證。本病是小兒常見病,四季皆可發生,夏秋兩季多見。

〔病因病機〕

小兒脾胃薄弱,臟腑嬌嫩,外感暑溼,飲食不潔,困擾脾胃,以致運化失常,清濁不分,形成洩瀉;或飲食不節,乳食停滯,損傷腸胃,消化不良,水谷不分,並走腸間,形成洩瀉;或久病脾胃虛弱,腎氣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運水谷,下注於腸,遂成洩瀉。

針灸學——小兒洩瀉

〔辨證論治〕

體針

(一)溼熱瀉

症狀 瀉下稀薄,色黃而穢臭,腹部疼痛,身熱口渴,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 清熱利溼。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處方 天樞 足三里 曲池 中脘 內庭

方義 天樞、中脘為大腸和胃的募穴,是腑氣募集之所;曲池、足三里是手足陽明的合穴,“合治內腑”;內庭是足陽明的滎穴,“滎主身熱”。本方集中使用特定俞穴,對於清熱利溼、和中止瀉,有相得益彰之效。如熱重加合谷、大椎以清熱,溼熱加陰陵泉以利溼。

治法 毫針刺用瀉法。捻轉進針,施震顫手法,有針感後,再捻10~20秒鐘,即出針。天樞、足三里、中脘穴可留針5~10分鐘。1日1次。

(二)傷食瀉

症狀 腹部脹痛,痛則欲瀉,瀉後痛減,大便腐臭,狀如敗卵,噯噦腐食,或嘔吐不消化食物,苔膩,脈滑而實。

治則 消食導滯。取足陽明、任脈經穴為主。

處方 天樞 足三里 中脘 建裡 氣海 足內庭

方義 方用天樞、足三里、中脘調節胃腸以助消化;建裡、氣海理氣導滯;足內庭為經外奇穴,善治傷食。食滯得化,則瀉可止。如嘔吐加內關、上脘調胃止嘔,腹脹痛加下脘、合谷寬腸止痛。

治法 毫針刺用瀉法。

針灸學——小兒洩瀉

(三)陽虛瀉

症狀 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止,大便溏或完谷不化,每於食後作瀉,納呆,神疲肢倦,面色萎黃,甚則四肢厥冷,睡後露睛,舌淡苔白,脈細緩。

治則 健脾溫腎。取背俞、足陽明經穴為主。

處方 脾俞 腎俞 足三里 章門

方義 脾俞、腎俞健脾溫腎,章門與足三里相配,健脾補胃,以助運化。腎能溫煦,脾得運化,則洩瀉可止。如腹脹加氣海、公孫以健脾理氣消脹,腹痛灸神闕以溫經止痛,手足厥冷灸關元以溫陽通脈。

治法 毫針刺用補法,並灸。

耳針

取穴 大腸、小腸、胃、脾、下腳端、神門。

刺法 中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每日1~2次,慢性洩瀉可隔日1次。

水針

取穴 足三里 大腸俞

方法 注射維生素B12,每穴0。1亳升,每日1次,4天為一療程。

〔應用例案〕

喬××,男,14 個月,代訴:腹瀉十餘日,經治療不效。病前驟然腹瀉,日行數十次,予服止瀉片也不能止。初瀉為水樣便,夾有奶瓣,繼則變為泡沫粘液便。服合黴素,肌注黃連素,腹瀉次數未減。吮乳正常,間或乾噦,無嘔吐,小便短少,身體不燒,哭鬧不安,睡眠不穩。查:發育正常,面色微黃,印堂現青,舌苔厚白。治以溫運脾胃,止瀉固腸為主法。乃取天柱、足三里、下巨虛、會陽。諸穴皆用速刺法,進針後微行補法即出針,然後用細艾條在各穴上灸至面板紅暈為度。每日一次,三次治癒。(摘自《現代針灸醫案選》)。

針灸學——小兒洩瀉

〔文獻摘錄〕

洩瀉:胃俞、水分、天樞、神闕(腹痛乳痢甚妙)(《類經圖翼》)。

虛寒久瀉:關元、中極、中脘、梁門。如腹痛加天樞,腹滿加三陰交,手足厥冷加氣海,均用灸法(《神灸經綸》)。

針刺治療190例小兒洩瀉,除嚴重病例給於補液及支援療法外,均單用本法治療。主穴取合谷、足三里、天樞,均雙側,配穴取氣海、關元、三陰交、內關。嘔吐者加中脘,不留針,腹脹者加氣海。除針刺外並可加灸天樞,每次5分鐘。結果治癒173例,佔91%,進步7例,佔4%,未愈10例,佔5%。痊癒病例中,有83例針治1次,有55例針治2次(《針灸臨床經驗輯要》)。

複習思考題

1。何謂小兒洩瀉?發生洩瀉的原因是什麼?

2。小兒洩瀉有幾種證型?分述其症狀。

3。簡述針刺治療溼熱瀉的針灸處方、方義和治法。

4。傷食瀉常用哪些穴位治療?概述其治則和治法。

說明:

在光明中醫函授大學的教學安排中,關於各種疾病的具體治療方法,學員應在學完前兩年的中醫基礎課程後才能學習。

光明中醫網校摘錄光明教材中此類治病內容,是為了供學員參考。

學員至少要學完光明教材概論課程,理解陰陽、五行、藏象、經絡、氣血津液、風熱暑溼燥寒、表裡寒熱虛實等概念後,才能理解這些治療方法。

使用方藥治病應瞭解本草藥性、方劑配伍基本知識,使用針灸治病應瞭解穴性、手法、禁忌,因此學員應踏踏實實打好基礎,切忌貪多求快,否則欲速則不達。

TAG: 洩瀉足三里天樞中脘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