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 | 面神經——面癱治療需知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跟,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干,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1

在面神經管內的三大分支

解剖 | 面神經——面癱治療需知

面神經管內的分支:

① 鼓索:傳導味覺衝動及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巖大神經:也稱巖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顎及鼻粘膜的腺體分泌;

③ 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顱外分支:

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佈於面部諸表情肌。

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

② 顴支:3-4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

③ 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佈於下唇諸肌,

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

2

出莖乳孔後,入腮腺前,還發出3條小肌支

解剖 | 面神經——面癱治療需知

神經出乳孔後,經莖突根部的外側穿入腮腺,並在腮腺內分支,形成腮腺叢,穿出腮腺後支配面部表情肌和頸闊肌。在出莖乳孔後,入腮腺前,還發出3條小肌支:耳後神經、二腹肌支和莖突舌骨肌支,分別支配:耳後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

3

面神經表情肌支有5條:

解剖 | 面神經——面癱治療需知

1。 顳支:發出後跨過顴弓至顳區,分佈於額肌、眼輪匝肌、皺眉肌和耳廓外側面上的固有肌、耳前肌與耳上肌。

2。 顴支:跨過顴弓到外眥,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

3。 頰支:以水平方向向前分佈於眼眶以下的面區和口周圍區。分支支配顴肌、笑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口輪匝肌、三角肌、鼻肌等。

4。 下頜緣支:分佈於笑肌、下唇及頦部諸肌。

5。 頸支:自腮腺下部發出,向前下行於頸闊肌深面,並支配該肌。

解剖 | 面神經——面癱治療需知

面神經的全長可分為9段:

1.運動神經核上段:起自額葉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經皮層中樞,下達腦橋下部的面神經運動核。

2.運動神經核段:面神經根在腦橋中離開面神經核後,繞過外展神經核至腦橋下緣穿出。

3.小腦腦橋角段:面神經離開腦橋後,跨過小腦腦橋角,會同聽神經抵達內耳門。此段雖不長,但可被迫擴充套件到5cm而不發生面癱。

4.內耳道段:面神經由內耳門進入內耳道,偕同聽神經到達內耳道底。

5.迷路段:面神經由內耳道底的前上方進入面神經管,向外於前庭與耳蝸之間到達膝神經節(genicu1ate ganglion)。此段最短,長2。25mm~3mm。

6.鼓室段: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經節起向後並微向下,經鼓室內壁的骨管,達前庭窗上方、外半規管下方,到達鼓室後壁錐隆起平面。此處骨管最薄,易遭病變侵蝕或手術損傷。亦可將此段分為鼓室段(自膝神經節到外半規管下方)

7。 錐段:自外半規管下方到錐隆起平面,傳統上常將錐段劃入鼓段。

8。 乳突段:又稱垂直段,自鼓室後壁錐隆起高度向下達莖乳孔。此段部位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過2cm。顳骨內面神經全長約為30mm;其中自膝神經節到錐隆起長約11mm,自錐隆起到莖乳孔長約16mm。

9.顳骨外段: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耳後神經、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等小分支。面神經的終末支在莖突的外側向外、前走行進入腮腺。主幹在腮腺內分為上支與下支,二者弧形繞過腮腺岬部後又分為5支;各分支間的纖維相互吻合,最後分佈於面部表情肌群。

4

臨床常見:

面神經從腦橋發出後經內耳道及狹長的骨性管腔一一面神經管,最後由莖乳孔出顱腔,分佈至面部表情肌。因此,面神經在行程中與鼓室、鼓膜、乳突和腮腺等結構有密切的毗鄰關係,加之莖乳孔又無擴充套件的餘地,在面神經水腫時很易受到管壁的壓迫,臨床上常造成面神經損傷。

1。 中樞性面神經麻痺  常因腦血管疾患或腦腫瘤等引起。面神經核的上部發出的纖維支配顏面上部的眼輪匝肌、額肌及皺眉肌的運動,並接受雙側皮質腦幹束的控制;而面神經核的下部發出的纖維支配顏面下部的頰肌、笑肌、唇肌等,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幹束的控制。一側皮質腦幹束受損,引起對側顏面下部的肌肉癱瘓,臨床表現為對側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並偏向患側;而面神經核的上部由於接受雙側皮質腦幹束支配,顏面上部的表情肌運動如閉眼、皺額則兩側無差異。

解剖 | 面神經——面癱治療需知

2。 周圍性面神經麻痺:無論在面神經管內還是管外的任何一個部位發生病變均可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常因腫瘤(如聽神經瘤)、顱骨骨折、中耳炎、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面部受冷風侵襲或著涼後導致區域性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等缺血所致)及乳突炎等引起。好發部位在內耳道、面神經管、中耳或腮腺區等處。病變多累及一側。

面神經管外損傷的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全部癱瘓,前額皺紋消失,嘴角下垂,鼻唇溝平坦。發笑時,嘴角偏向健側。由於頰肌頰肌癱瘓,食物常淤積於口腔前庭內,常有唾液從患側口角漏出。患側不能作皺眉、皺額、閉眼、鼓腮、露齒和吹氣動作。眼輪面肌癱瘓,眼瞼無法閉合,故角膜反射消失。同時由於下眼瞼輕度外翻使淚點不能與結合膜接觸而致淚液外溢。

面神經管內損傷,除有上述症狀外,還伴有患側淚腺分泌減少,角膜乾燥;舌前2/3的味覺消失,睡液分泌減少;聽覺過敏;如膝神經節被累及時,除有上述症狀外,還有患側乳突部疼痛及耳廓部和外耳道感覺遲鈍,外耳道或鼓膜出現皰疹,構成所謂的Hunt綜合徵。

TAG: 面神經腮腺支配乳孔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