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藥用部位菊科植物野菊的頭狀花序,或以葉、全草入藥. . .

【藥物】藥用部位菊科植物野菊的頭狀花序,或以葉、全草入藥. . .

1

藥用部位

菊科植物野菊的頭狀花序,或以葉、全草入藥。

2

別名

苦薏、野山菊、山菊花、千層菊、黃菊花。

3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或鋪散,分枝或僅在莖頂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莖枝被稀疏的毛,上部花序枝上的毛稍多。基生葉和下部葉花期脫落。中部葉卵形或長卵形、橢圓狀卵形,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邊緣有淺鋸齒。兩面被稀疏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基部截形或稍心形。頭狀花序小,直徑1。5~2。5釐米,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端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片約5層,外層卵形或卵狀三角形,中層卵形,內層長橢圓形,邊緣白色或褐色寬膜質,舌狀花黃色,舌片長10~13毫米,頂端全緣或2~3齒。瘦果。

4

產地分佈

生於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溼地、濱海鹽漬地、田邊及路旁。分佈於東北、華北等地。

5

採收加工

秋季花初開放時採摘,曬乾或蒸後曬乾。夏、秋季花盛開時採收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曬乾。

6

藥材性狀

類球形,直徑0。3~1釐米,棕黃色。總苞由4~5層苞片組成,外層苞片卵形或條形,外表面中部灰綠色或淡棕色,通常被白毛,邊緣膜質,中層苞片卵形,內層苞片長橢圓形,膜質,外表面無毛。總苞基部右殘留的總花梗。舌狀花1輪,黃色,皺縮捲曲,管狀花多數,深黃色。體輕。氣芳香,味苦。

7

性味歸經

性微寒,味苦、辛。歸心經、肝經。

8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消腫、涼肝明目。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9

臨床應用

用量9~15克,內服治療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制膏外塗。

10

藥理研究

具有降壓、調節血流動力學和抗心肌缺血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抑制血小板凝結;抗病原微生物;解熱;增強吞噬細胞吞噬功能;抑制金黃色葡萄菌血漿凝固酶形成。煎劑體外實驗表明具有一定的廣譜抑菌作用,全草抑菌作用強於花,鮮品強於幹品,加熱則效果降低,揮發油有較強的抑菌作用;注射液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浸膏對不麻醉大鼠、麻醉貓和麻醉犬有明顯的降壓作用。毒性:浸膏水溶液的致死量是其有效量的9倍,全草製劑的毒性大於花的提取物,慢性給藥並無蓄積中毒現象。小鼠靜脈注射LDso為10。47克/千克。

11

化學成分

含野菊花內酯、野菊花醇、野菊花三醇、野菊花酮等。揮發油中以含氧萜及倍半萜為主,是野菊花散發奇特香氣的成分。

12

使用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13

配伍藥方

1、治疔瘡:野菊花和黃糖搗爛貼患處。如生於髮際,加梅片、生地龍同敷。(《嶺南草藥志》)

2、治一切癰疽膿瘍,耳鼻咽喉口腔諸陽證膿腫:野菊花48克,蒲公英48克,紫花地丁30克,連翹30克,石斛30克。水煎。每日3次分服。(《本草推陳》)

3、治急性乳腺炎:野菊花15克,蒲公英30克。煎服;另用鮮野菊葉搗爛敷患處,幹則更換。(《安徽中草藥》)

4、治毒蛇咬傷:野菊花15~30克。水煎代茶飲。(《浙江藥用植物志》)

5、治感冒:野菊花、金銀花、紫花地丁各9~15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6、預防流行性感冒:野菊花30克,水煎服;或野菊花30克,魚腥草30克,金銀花藤30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7、治風熱目赤腫痛:野菊花15克,夏枯草15克,千里光15克,桑葉9克,甘草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

8、治腎炎:野菊花、金錢草、車前草各3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TAG: 野菊花3015水煎服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