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營養 | 腸內營養時機的選擇對胰十二指腸切除患者術後恢復的影響

探討腸內營養時機的選擇對胰十二指腸切除患者術後免疫功能、腸功能恢復及併發症的影響。

1、方法

納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的患者,並隨機分為A、B和C組,每組40例。

患者均採用腸內營養支援方案進行干預,A組術後12h內開始營養支援,B組24h內開始營養支援,C組48h後開始營養支援。所有患者術前均放置液囊空腸導管I-A型,術中將液囊空腸導管的營養管拉至空腸,將營養管外部固定於鼻部。放入體內的長度約85~95cm。

營養支援方案:開始營養支援的第1d:20~25ml/h(5%葡萄糖注射液或0。9%鹽水注射液250ml泵入);第2d:20~25ml/h(稀釋短肽型營養液500ml);第3d:20~25ml/h(全濃度短肽型腸內營養混懸液);第4~7d:短肽型或整蛋白型腸內營養液泵入,量1000kcal/24h+清流食;7d後:腸內營養逐步減量,低脂飲食+口服營養補充。腸內營養方案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干預,量由少到多,濃度從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每次輸注後營養管使用20ml生理鹽水沖洗,輸注過程中4h沖洗1次,保持通暢。胰液和膽汁回收過濾後輸入空腸內。干預過程中使用營養泵控制時間、速度及用量,且均有專職護士進行操作。採用腸內營養方案干預7~10d,營養液現配現用。

2、結果

2。1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調查結果

3組患者術前與術後10d時體重、ALB、PA及CD4+/CD8+的差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兩兩比較,B組患者體重、ALB、PA及CD4+/CD8+的恢復狀況顯著好於A、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3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術後3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拔除鼻腸管時間、進食時間、排便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兩兩比較顯示,B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拔除鼻腸管時間、進食時間、排便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顯著短於A、C組(P<0。05),見表2。

2。33組患者術後恢復質量

B組術後總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A、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3組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瘻及排空障礙的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結論

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後24h內採用腸內營養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腸功能恢復時間,改善預後質量。但本研究樣本數較少,有待後續擴大臨床樣本數深入研究。

原作者:馮愛芳,程亞麗,王靜,董芳芳

原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

TAG: 營養腸內患者05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