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柑上市了,但是抗菌劑殘留量是否超標?

較真要點:

新聞中沒有報道抗菌劑的殘留量,所以“是否超標”不得而知。從現行規範來看“忽視間隔期而直接上市”確實“違規”,但相關規範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關部門也及時做了迴應:“廣大消費者應理性對待,放心食用”。

查證者:雲無心丨食品工程博士

沃柑上市了,但是抗菌劑殘留量是否超標?

沃柑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水果,最近卻突然被一條新聞調查刷了屏。新聞的要點是:廣西的沃柑普遍“大量使用抗菌劑”並且“沒有間隔期就直接進行銷售”,而農民表示自己是“不吃”的。

沃柑上市了,但是抗菌劑殘留量是否超標?

相關新聞報道截圖

這條新聞吸引了大量的關注,有網友表示“最近剛買的沃柑不知道還能不能吃”,也有很多消費者表示被嚇得“不敢吃了”,還有人疑惑“橘子剝了皮吃,應該沒事吧?”。那麼對於這則調查,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呢?

一、

水果為什麼要用抗菌劑?

最好的水果當然是在果樹上現摘現吃。但這對於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並不現實。所以水果的儲存與運輸就不可避免。

在儲存運輸中,水果很容易長出真菌和黴菌。有些真菌黴菌會產生毒素,所以黴爛的水果只能扔掉。

透過抗菌劑進行處理,就能夠顯著抑制發黴變壞,讓遠離產地的消費者也吃到美味的水果。

這是世界各國水果產業都通行的做法。有些水果,還要進行“打蠟”處理,也是同樣的目標。

二、

按規範使用

抗菌劑

,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至於是否違反國標需要進一步檢測“殘留量”

不管是浸泡噴灑抗菌劑,還是打蠟,所用的“化學藥品”都需要經過國家審批,按照規範使用。我們總是會說:按照規範使用,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而消費者擔心的——也是新聞調查中強烈展示的,是果農和商販“不按規範”使用。比如新聞中提到的,使用的稀釋倍數低於使用說明裡的“推薦量”,沒有按照要求“間隔XX天”而是直接進行銷售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國家標準裡規定的是“殘留量”,而抗菌劑使用說明裡的只是“推薦用量”。果農使用的稀釋倍數下,殘留量是多少,跟國標相比是否超過,這才是關鍵,但新聞中完全沒有提及,換句話說,“殘留量是否超標”的關鍵資訊缺失了,所以我們對“是否超標”不得而知。

今天,南寧市農業農村局也及時對這則新聞做出了迴應,表示“抑黴唑、咪鮮胺等……規範使用進行果品保鮮,對食用者健康不構成影響。武鳴沃柑……產品質量透過各項嚴格檢驗檢疫,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此外,廣西柑橘類種植行業協會也發表了呼籲:“廣大消費者應理性對待,放心食用”

沃柑上市了,但是抗菌劑殘留量是否超標?

南寧市農業農村局網站對於“武鳴沃柑”的迴應截圖

三、

從現行規範來

“忽視間隔期而直接

上市

”確實是“違規的”

,但

相關規則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殺菌劑作為“農藥”,有一個“間隔期”。新聞中提到的幾種殺菌劑,間隔期長達30天甚至更多。從現行規範來看“忽視間隔期而直接消費”,可能確實是“違規的”。

但採下來的沃柑要放到30天之後才銷售,對於水果這類大家希望吃得“更新鮮”的農產品來說,市場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

但如果真的要按“抗菌處理之後放置30天甚至更長才能銷售”的規範來執行,那麼經銷商可能就只能選擇“不抗菌”了。而這也就會導致兩方面結果:經銷商只能把黴爛的部分計入成本而漲價;而消費者,即便是願意花高價,也會有一部分果子“發貨的時候是好的,在快遞過程中變壞了”。

既然抗菌保鮮不可或缺,而“間隔期”又難以真正執行,那麼是否應該反思:現行的規範是否合理?根據我們一貫的“標準儘量嚴”的思路,按照現行標準“規範操作”是可以保障安全的。但如果“超過標準”,是否就會有害呢?標準有沒有“放寬”的空間呢?

有研究者探索過柑橘中使用抑黴唑和咪鮮胺情況。結果顯示:所研究的兩種保鮮劑在所用的濃度下浸果2分鐘後儲藏,全果中的殘留量在整個貯藏期內均低於國標GB2763-2014規定的5毫克/公斤的標準,所以研究者認為“儲存過程中可隨時出庫上市”。而且,這些抗菌劑主要存在於果皮表面,而在果肉中的含量非常低。更重要的是,儲藏過程中它們在果肉中的濃度變化不大,並且總體上甚至在增加,所以對於柑橘類水果來說,“間隔期”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

沃柑上市了,但是抗菌劑殘留量是否超標?

最後,有很多網友比較關心是否可以透過清洗減少殘留。透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基本可以得出,柑橘果肉中的殘留量本來就很低,減少不減少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當然清洗一下也沒什麼不好,還可以減少在剝皮過程中對果肉的汙染。不過,考慮到抗菌劑主要存在於果皮之上,橘子皮最好就不要用來泡水喝了。

本文編輯:zoey

點選

騰訊新聞APP

搜尋框

,檢視

【較真榜】

,每日最新闢謠科普一網打盡。

版權宣告: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TAG: 抗菌劑間隔期殘留量水果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