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溼疹 滋陰除溼 並用不悖

慢性溼疹 滋陰除溼 並用不悖

導讀:

滋陰除溼法看來似有矛盾,但採用標本兼顧、淡滲並施的方法加以處理,滋陰扶正可以抵邪外出,除溼祛邪亦有利於正復,故滋陰除溼,並用不悖,俾溼去陰復,病安不愈乎?

慢性溼疹  滋陰除溼  並用不悖

作者/朱仁康

患者趙某,男,年近八旬,雙膝下至足背泛起溼疹6年餘,反覆發作,面板已呈黯褐色,表面粗糙,覆有幹痂皺皮,自覺小腿緊脹刺癢,搔抓處糜爛滲水,北京某醫院診為慢性溼疹,經中西藥調治,療效不顯。

初診時,自述刺癢難忍,反覆搔抓,糜爛增加,滲水較多,結痂連結成片,乾燥脫落,此起彼伏,痛苦異常。伴有咽乾口渴,大便幹,舌質紅苔薄黃,脈沉滑。諸症雜遇紛紜,虛實相兼,然以溼熱諸症較為突出,初以龍膽瀉肝湯化裁以清熱利溼,外用生地榆、黃柏水煎,溼敷患處。

五日後複診:諸證同前。慮其溼熱久羈,非幾日所能清利,故仍投原方內服外敷。

三診:遵囑繼服(敷)十日,諸證仍有增無減,口燥便幹、痂皮脫落更甚,患處溼敷則滲水止,停敷又滲水,刺癢難忍,夜不能寐,餘思之:利溼而溼不除,清熱而熱象反甚,治不中的,必有他因未審,細視其形體羸弱,肌膚乾燥失潤;雖口咽乾燥,但飲水不多;舌質紅絳而少津,脈沉滑細無力,此乃陰虛於內,溼盛於外,本虛標實之證,法當滋陰除溼。處方:生地30克、當歸12克、丹參15克、元參12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白蘚皮10克、蛇床子10克,水煎,每日一劑。

七日後複診:咽乾口燥好轉,刺癢稍減,效不更方。連服半月,瘙癢明顯減輕,夜臥轉安,患處糜爛漸收,大片痂皮脫落,惟膚色變化較慢。

此後,在原方基礎上加紅花、牛膝、黃柏以活血化瘀,清利下注之溼邪,或酌配砂仁、陳皮理氣調胃,以防生地、元參久用滯脾礙胃之弊。堅持治療半年多,雙下肢面板已恢復正常,只是留有色素沉著,基本治癒。

慢性溼疹大多由急性溼疹反覆發作轉化而來,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甚為複雜。本例患者,年高體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近八旬之體,精血漸衰,加之滲水日久,傷陰耗血,更致陰虛。陰虛為本,理當滋陰培本扶正,但純用滋陰有助溼戀邪之慮。另外,久患溼疹,幾經調治,熱消而溼未除,溼為重濁有質之邪,溼性黏膩,蘊鬱肌膚,表現溼邪偏盛,邪盛為標,理當利溼治標祛邪,但徒用利溼有傷陰伐正之憂。

綜觀本病,乃屬陰虛溼戀之證,故擬滋陰除溼法治療,頗為精當。滋陰除溼法看來似有矛盾,但採用標本兼顧、淡滲並施的方法加以處理,滋陰扶正可以抵邪外出,除溼祛邪亦有利於正復,故滋陰除溼,並用不悖,俾溼去陰復,病安不愈乎?

該法的代表方劑為

陰除退湯

,方中以生地、元參、當歸滋陰養血和營,補陰血之不足,防滲利諸藥之傷陰。茯苓、澤瀉利溼健脾,祛溼邪之有餘,制滋補諸品之膩滯。俾溼去而無傷陰之弊,陰復而無助溼之嫌。白蘚皮、蛇床子祛溼止癢。合而為劑,有滋陰養血、除溼止癢功能,故慢性溼疹,證屬陰虛溼戀者,用之每收顯效。

應用生地的點滴經驗

作者/朱仁康

餘治面板病,慣用生地,藥量既大(多在30克以上),使用範圍亦廣,常為同道們所矚目。

問曰:“生地首載於《神農本草經》,性味甘苦而寒,有清熱涼血、養陰潤燥作用,歷代沿用至今。您善用此藥治療面板病,其理何在?其經驗可授之乎?”

餘曰:“因考慮到瘡瘍面板血熱所致者頗多,故喜用生地作為涼血清熱的主藥。臨床上凡遇血熱證者,除重用生地外,常與丹皮、赤芍二藥配伍,收效頗為滿意。”

問曰:“配丹皮、赤芍又有何妙用哉?"

餘曰:“有熱當清乃為常法,但熱與營血交結,情況就複雜了。雖然《素問•調經論》有‘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之論,但是熱乃溫之甚,血遇熱失其度而妄行,或邪熱煎熬營血而滯澀,故在重用生地的同時,配丹皮、赤芍既可加強涼血清熱的作用,又能活血散血,以防火熱煎熬,營血瘀滯。此即取葉天士熱入血分‘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意”。在臨床上常見因某些藥物而引起的藥疹,周身泛起瀰漫性大片紅斑,中醫稱為中藥毒。此係內中藥毒,毒入營血,血熱沸騰,外走肌腠所致。餘常用自擬的

皮炎湯

(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銀花、連翹、竹葉、生甘草)治之,多能應手而愈。

另外,由於心經有火、血熱生風引起的面板瘙癢症、面板劃痕症等病,每以《金鑑》

消風散

化裁治之。但常加大生地的用量,以增強涼血清熱作用,往往能收到滿意的療效。

又問:“您用生地治療其他面板病的經驗如何?”

答曰:“據有關文獻記載生地尚有‘潤面板燥、去諸溼熱’(《醫學啟源》),‘內專涼血滋陰,外潤面板榮澤’(《本經逢源》)等功能,所以也用生地與相應的藥物相配治療溼疹,銀屑病以及剝脫性皮炎等病”。例如,內中藥毒重證,由於毒熱內熾,傷陰耗血,肌膚失養引起的剝脫性皮炎;銀屑病由於外用藥不當引起的紅皮症,面板層層剝脫或面板大片潮紅層層脫屑,皆系血熱生風,風燥傷陰之證,餘擬

增液解毒湯

治之。方中重用生地,並與元參、麥冬、花粉、石斛、沙參等藥配伍,此處生地的作用,在於滋陰潤燥。

又如,溼疹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而溼性黏膩難除,往往使病情纏綿不愈,出現舌紅絳、苔根部稍膩等症,餘擬

滋陰除溼湯

治之。方中生地、元參、當歸、丹參滋陰養血,配合茯苓、澤瀉淡滲利溼,此處重用生地,其作用在於滋陰而兼能除溼。以上所舉,足可見吾用生地之大概也。

本文摘自《醫論醫話薈要》,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本文作者/朱仁康。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生地滋陰除溼溼疹利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