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中的藥性配伍探討

中藥藥性又稱為中藥效能,是中藥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指導臨床用藥和闡釋中藥作用機制的重要依據。藥性包括四性、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這種多維性既決定了中藥功效的多向性,又使中藥的概括分類出現了一定困難。方劑是中藥運用的高階形式,“方以藥成”。中藥以效能為效用基礎,而方劑則以功效為運用依據。由於藥性與功效之間的特殊關係,方劑配伍涉及藥物效能與功效兩個方面。本文試圖從藥性配伍的角度探討方劑組方的規律。

四氣配伍

中藥的四氣又叫四性,指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方劑的四氣配伍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寒熱單行 根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治療熱證或寒證分別採用寒涼或溫熱藥,此類方中主要採用同類相需的配伍。如白虎湯中以大寒之石膏配伍苦寒之知母,黃連解毒湯中苦寒的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合用等。

寒熱並用 針對寒熱錯雜證(如表寒裡熱、上熱下寒、寒熱互結等)而設,將寒性藥與熱性藥配伍。如治療表寒裡熱的石膏湯,以辛溫之麻黃配伍辛寒之石膏;治療上熱下寒的黃連湯,用苦寒之黃連配伍辛溫之桂枝。

寒熱互佐 是以“治熱以熱,治寒以寒”為依據的一種反治形式,主要適用於寒熱偏盛至極的大熱或大寒證。方中常用少量與病性相同的藥物,屬於反佐配伍。如大凡熱極時,本應用大寒藥治療,但因病性與藥性之偏激,機體可能會出現拒藥不受或藥力難以發揮的情況,此時根據“同氣相求”之理,在方中稍加熱藥以引導,使藥無格拒,直入病所,容易取得療效。如通脈四逆湯在重用辛熱之姜、附的同時,佐以苦寒之豬膽汁,既防寒邪拒藥,又引虛陽歸陰。

有時因方中同性味藥過多或藥量過大,也在組方時佐以與核心藥藥性相反的藥物。如左金丸中在選用大量黃連的同時,佐以少量辛熱之吳茱萸,以防苦寒傷中;芍藥湯在多味苦寒藥(黃芩、黃連、大黃等)中佐以辛熱之肉桂,以防涼遏冰伏等。類似配伍因不涉病重邪甚、藥證格拒,而是以監製藥性偏盛為目的,當屬於佐制範疇。

五味配伍

五味即藥之酸、苦、甘、辛、鹹,此外還有淡味和澀味。《內經》最早歸納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臨床常根據五味的作用特點進行配伍,其常用配伍有十多種,這裡舉例以敘之。

辛甘發散 辛能發散,但易走散。發汗雖能散邪,亦能傷正。甘能緩急補中。辛甘合用,既能加強辛味藥的發汗散邪作用,又能顧護正氣,常用於表證,尤其是風寒表證。如辛散之麻黃、桂枝、羌活、薄荷與甘緩之甘草、大棗的配伍,見於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等。辛甘發散也可益氣昇陽,但以甘溫藥用量重,而辛散藥用量輕為特點。

甘苦合化 甘能緩急,守中益氣;苦能降洩,清熱堅陰。苦甘合用,洩火護中,補氣退熱,主治邪熱亢盛,迫津外洩和氣虛火亢之發熱等證。常用苦地黃洩之黃連、黃芩、黃柏與甘潤之地黃、麥冬或甘溫之甘草、黃芪、人參等配伍,見於葛根芩連湯、妙香散、當歸六黃湯等。

酸甘化陰 酸能生津,益陰斂陽;甘能緩急,補虛。酸甘合用,滋陰斂陽,緩急止痛,主治陰虛急迫和神氣浮越等證。常用酸味之白芍、山茱萸、五味子、烏梅、木瓜與甘味之甘草、石斛、麥冬、地黃、扁豆、玉竹等配伍,見於芍藥甘草湯、小建中湯、生脈散、外臺烏梅飲等。

辛開苦降 辛能通陽,散滯;苦能降洩,燥溼。辛苦合用,開降氣機,消痞除滿,主治氣機鬱滯的胸痺和痞滿證。理氣藥的配伍,如辛味之陳皮、生薑、蘇葉與苦味之枳殼、枳實、厚朴,見於香蘇散、半夏厚朴湯等;非理氣藥的配伍,如辛味的桂枝、半夏、乾薑與苦味的黃芩、黃連、梔子,見於半夏瀉心湯、梔子乾薑湯、連樸飲等。

辛甘淡滲 辛能通陽,行氣;甘淡利水除飲。辛甘淡合用,通陽除溼,化氣行水,主治水飲痰溼內停證。常用辛味之桂枝、乾薑、附子與甘淡之茯苓、豬苓、滑石、薏苡仁配伍,見於五苓散、苓桂術甘湯、腎著湯、附子湯等。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能概括藥物的作用趨向。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為向外發散,沉主向內閉藏。當病機比較複雜時,一個方劑中常升降同用,浮沉並舉。

升降單行 針對病位或病勢的不同,可採用順從或對抗的用藥思路。病變在表在上,當升浮的藥物,如荊芥—薄荷疏風散表、桔梗—牛蒡子疏風利咽;病變在裡在下,用沉降的藥物,如大黃—芒硝通腑瀉下、澤瀉—滑石利水通淋。針對氣陷或氣逆,分別用升或降的藥物,如柴胡—升麻或桔梗升提氣機,厚朴—杏仁降肺氣,旋覆花—代赭石降肝胃之氣,沉香—烏藥降肝腎之氣;針對氣閉或氣散,分別用浮或沉的藥物,如麻黃—桔梗宣開肺氣,麝香—蘇合香通閉開竅,山茱萸—五味子收斂固澀,龍骨—牡蠣攝納固脫。

升降並用

病機複雜時,常表現出病位(表裡高下)或病勢(升降出入)對立,用藥當浮沉或升降並舉。如表裡上下同病,採用升浮與沉降的藥物配伍,如桔梗、牛蒡子與大黃、芒硝疏上洩下,黃連、黃芩與升麻、柴胡洩火散表,柴胡—黃芩透邪清熱。

升降互佐

針對病機在升降出入方面的偏激或藥性的偏盛,用藥時佐以效能相反的藥物,屬於佐制和反佐的範疇。如所謂的“寓升於降”(屬佐制範圍的牛膝、代赭石與青蒿配伍,屬反佐範圍的肉蓯蓉、牛膝與升麻配伍)或“寓降於升”(屬佐制範圍的川芎、防風與清茶配伍,屬於反佐範圍的黃芪、升麻與枳殼配伍)。

歸經

歸經指藥物對經絡、臟腑的選擇性作用。按照歸經原則選擇藥物,有助於提高辨證論治的準確性。

歸經理論在組方中的運用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循經擇藥,即根據病變部位所屬經絡選擇藥物,如羌活入太陽經,白芷入陽明經,柴胡入少陽經等;其次,據臟腑選藥,即根據病變髒腑選擇藥物,如桔梗入肺,黃連入心,吳茱萸入肝等;再次,按病位選藥,即根據病變部位選擇藥物,如桑枝、桂枝達四肢,柴胡入兩脅等。

關於歸經或引經藥的特異性選配,有醫家提出不同看法,如徐靈胎謂:“蓋人身氣血無所不通,而藥物之寒熱溫涼,有毒無毒,其性也固定不移,入於人身,其功能亦無所不到,豈有其藥只入某經之理。”同時,他指出:“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必無捷效;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提示應辯證地對待藥物歸經。

臨證遣藥組方,在注意到藥性多要素的同時,掌握其關鍵要素,不僅能執簡馭繁,而且使藥性配伍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另外,藥性多種要素賦予藥物的多種效用,為方劑藥物的選配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醫生既可以根據治療取向和藥性特點來替換藥味,也可透過藥性配伍來發現方藥的新功效。

田文靜謝鳴北京中醫藥大學

TAG: 配伍藥性藥物黃連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