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有一古法,可引火歸元、養胃化痰、疏肝解鬱…會用的人已不多了!

導引按蹻的好處遠不止這些,只要選對幾個穴位加上一根中指,就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這個導引按蹻,到底是什麼?竟如此管用?

學習過《黃帝內經》的人,應該都有印象:《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裡,記載了五種養生調病的方法,包括:砭石、毒藥、艾灸、九針和導引按蹺。

這裡的「毒藥」是指所有能治病的中藥,有毒沒毒都統稱為「毒藥」。

前面四種方法,大家可能一看名字就能猜到個大概了,唯獨這導引按蹻,可能沒接觸過的朋友,還真猜不出這是用來幹嘛的。

其實導引按蹻,就是一種用於引邪外出、疏通氣血、調和臟腑、平衡陰陽、舒經活絡,以達到強身調病的方法。古代醫家葛洪將它的作用總結為:「調營衛、消谷水、排風邪和長氣血」。

說通俗一點,按蹻,就是點按經絡穴位,並施以導引;導引,導經正通,引氣令和。

也就是說,身體出現了問題,只要找對穴位,用中指指腹輕輕點按在相應穴位上,每個穴位點30分鐘即可。

別看這個方法簡單,但其中還有不少門道。

比如,點穴,就是輕輕搭在穴位上,不用揉,也不是用力按,輕點即可,力大了可就遠離了導引按蹻的本意了。

中指的指尖朝向也有講究,朝向經脈循行的方向是補法,與經脈循行方向相反則是瀉法。

同一個穴位補法和瀉法的作用不同,如果選錯方向,可能會起到相反作用。這就需要大家對經脈循行方向有大致的瞭解。

說了這麼多,我們如何學以致用,利用導引按蹻來調理身體呢?下面向大家分享幾個常用的穴位:

化痰養胃——足三里

《內經》有一古法,可引火歸元、養胃化痰、疏肝解鬱…會用的人已不多了!

現在有很多人因為吃得雜、進餐不規律,而引發脾胃問題,如:吃東西沒胃口、脹氣、拉肚子等,又因為脾胃問題而進一步引發體內痰濁滋生。

如《丹溪心法》裡說:「所進谷氣難化精微,易釀痰濁」。若脾氣虧虛了,飲食水谷就難以轉化成精微物質,則會釀生成痰濁。

這時不僅要健脾,使水谷精微得以生化,還要養胃,因為胃主降濁,痰溼(濁)是靠胃氣降下去的,只有胃氣強了,才能將釀生的痰濁排出體外。

因此推薦足三里穴,在這個穴位上施以導引按蹻術,既加強了脾的運化功能,也提升了胃的降濁功能。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補足三里?不完全是。有些人補了足三里會出現不舒服的情況,這有兩個原因:一是胃中有火,再補胃就是火上澆油;另一個原因就是胃經不通暢。

這兩種情況的人,用足三里穴需要先瀉後補。等瀉足三里達到通經絡、胃火祛除後,再用補法,來健脾養胃。

初次接觸導引按蹻的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補,什麼時候該瀉的。

其實,只要透過觀察身體的反應,就能知道該怎麼做。「酸、麻、脹、痛、涼、熱、風、溼」,這8種反應代表了身體經絡不同的狀態,比如說瀉足三里穴的時候感覺手指底下的穴位很熱,或者整條腿都很熱,這就代表胃經或胃中有火,那就需要繼續把火洩完再補。

如果瀉足三里穴時,身邊好像有風吹動,感覺涼颼颼的,甚至區域性體溫降低了,這就說明胃裡沒有火,那就可以放心大膽的補足三里了。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就是足三里穴。

用中指指尖輕輕地按在足三里上,指尖朝著腳的方向,按上就不要動了,動作越輕越好。維持點按動作30分鐘即可。

注意事項:

如果補足三里穴才三五分鐘就覺得胃裡脹、氣往上頂、要打嗝,那就不要補了,應該去瀉足三里穴,瀉的操作方法同前,只是中指指尖的方向改為朝向膝蓋。

引火歸元——崑崙穴

《內經》有一古法,可引火歸元、養胃化痰、疏肝解鬱…會用的人已不多了!

現在上熱下寒體質的人太多了,吃點熱氣的就上火,但下半身又很怕冷。這是因為本該在溫煦下焦的元陽,都跑到上焦去了。

古代醫書記載:「上熱下寒者,引而下之」。因此,我們可以使用導引按蹻法引火歸元,將上焦之火往下引,以溫煦下焦,使體內陰陽重新達到平衡狀態。

如何引火歸元?有一個穴位就是引火歸元的常用穴——

崑崙穴

崑崙穴出自《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內經註釋・熱病說》記載:「腎間動氣,足太陽所王……故太陽先受邪氣,循脈而上於頭,得熱則足太陽上者從之受熱,即為上熱下寒」。

足太陽經膀胱經從頭走足,貫通人體上下的陽面,太陽經脈感受熱邪,熱邪循經上行可導致上熱下寒。因此,調理上熱下寒可從膀胱經入手。

崑崙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具有引導經脈氣血上下執行、調節經脈氣血分佈、促進表裡經氣血轉換的作用,對人體陰陽的執行也同樣起到調節作用,能夠溫補腎陽,引火歸元,因此常用來調理上熱下寒證。

定位:

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拇指或食指摸到外踝,向後找到跟腱,在兩者之間向裡微微用力點按時,有一處感覺很酸脹,那就是崑崙穴了。

操作:

找到崑崙穴後,用中指指尖輕輕點按在穴位上,維持30-60分鐘即可,導引按蹻崑崙穴宜用補法,中指指尖朝向腳底方向即是補法。

疏肝解鬱——太沖穴

《內經》有一古法,可引火歸元、養胃化痰、疏肝解鬱…會用的人已不多了!

由於生活、工作節奏過快、壓力過大,現在也有很多人有肝鬱之象。心裡總是悶悶的,忍不住嘆氣,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令人心煩不已。

容易肝鬱的人,平時就可以導引太沖穴來疏肝解鬱,緩解情緒。

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之原穴,是疏肝理氣主穴,也被稱為「消氣穴」,對於肝氣鬱滯所致的抑鬱、脅肋脹痛、食慾差、失眠多夢、煩躁易怒,女性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定位: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1、2趾蹠骨連線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搏動(第1、2蹠骨結合部之間凹陷中)即找到了太沖穴。

疏肝解鬱要用瀉法,太沖屬肝經,肝經的循行方向是從足趾走向腹部,也就是由下往上走。瀉法中指指尖的方向要與肝經循行方向相反,所以指尖要朝向腳趾方向,點按30分鐘即可。

點個

在看

,為健康點贊

《內經》有一古法,可引火歸元、養胃化痰、疏肝解鬱…會用的人已不多了!

TAG: 足三里導引穴位指尖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