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行業人的“走”與“留”:乳企管理層近兩年洗牌有多大?

老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隨著奶粉市場發展步入深水區,行業各層面被巨大的焦慮和壓力籠罩。明顯的表現是,上至上市乳企的高管變動,中間的中小渠道商內部動盪,下至四五線母嬰店招聘愈來愈難。不少老闆將他們對行業的焦慮,轉化為對企業人事架構進行大幅升級調整。

高週轉的行業,對人要求高、壓力大

近期,離開健合7個月的朱定平就任美贊臣中國業務集團總裁,隨著新帥掌舵,美贊臣在奶粉行業創造了“中國投資機構+本地運營+國際品牌”的經營模式。近年,知名乳企的高層變動不只這一位,例如2021年1月,在貝因美總經理的職位上一共幹了兩年6個月零15天后,包秀飛離職了;達能今年9月時隔七年來第一次迎來新帥Antoine de Saint-Affrique;去年,a2非執行董事吳人偉(Jesse Wu)離任,他曾是a2董事會里中國市場經驗較豐富的高管。

奶粉行業人的“走”與“留”:乳企管理層近兩年洗牌有多大?

據筆者瞭解,除去這些知名企業的高層人事變動,很多成長型乳企都想在行業轉型期,抓住機會做大企業,而市場出現鉅變後,他們人員流動也在所難免。前兩天筆者翻到一條離職感言,某奶粉品牌大區經理突然告別工作團隊,準備離開了。雖僅寥寥數語,但聯想到近期該奶粉品牌渠道反響確實有所下滑,筆者心下了然。這不是偶然,一位同事告訴筆者,過去對接的M奶粉品牌群裡熱熱鬧鬧,沒想到今年就幾個月的時間,現在僅剩一個品牌對接人了,連原來的營銷負責人都離職了。

頻繁進行人才結構調整背後,恰如行業人所言:“拐點來臨之際,行業正面臨密集人才洗牌。 有一點是確定的:寒冬已至,沒有哪家會過得輕鬆。職業經理人更要快速迭代,跟上行業升級的要求。誰走誰留,都很正常。”

管理結構穩定,人才才能穩定

我們都知道,人才是公司發展的根本,如果留不住人才,如何能在精耕市場的當下去落實行動?而要想保持團隊核心人才穩定,企業能走長遠,離不開管理層治理結構穩定,戰略的貫徹性。

在渠道上,有代理商就合作乳企管理變動一事曾說道:“明明接的是個好產品,但廠家管理上內耗,管理層的動盪使得公司戰略決策難以保持持續連貫,團隊凝聚力也相應受到極大影響,導致渠道終端混亂。我們再也不想捲進這種品牌裡了!”

所以這些企業的“一把手”們,才是決定團隊核心人才去留的根本。筆者整理了部分上市乳企的對外管理層資料,如下表。

奶粉行業人的“走”與“留”:乳企管理層近兩年洗牌有多大?

如圖所示,目前伊利、飛鶴、蒙牛、澳優、健合、貝因美、三元、雅士利國際幾家乳企平均管理層年齡都在50左右,最高齡的是澳優行政總裁Bartle van der Meer。從任職時間來看,伊利管理層任職時間都很早,尤其是潘剛年僅35歲就出任伊利董事長持續至今;飛鶴的管理層均在2013年任職,也保持了很好穩定性;蒙牛、澳優的管理層在該職位時間大多有5-8年了。

近兩年才上任的管理人員主要集中在貝因美、三元,貝因美創始人謝宏2018年再次出山,5個副總經理在2017-2021年之間才上任,三元董事長於永傑、總經理唐宏、副董事長姚方分別是2020年和2021年上任,都還不久。

相較之下,伊利、飛鶴、澳優的管理層治理結構穩定,利於戰略的一致和貫徹,為公司的持續增長奠定良好穩健的治理環境。如伊利研報顯示,目前公司的高管均為內部提拔而來,且在伊利股份已任職多年,尤其是董事長潘剛加入公司已二十餘年,2005年以來,他提出銷售下沉全面推行精確化管理,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強化資訊披露透明制度,高度重視盈利能力,迅速增強了公司員工、投資者與輿論的向心力。

有的放矢,“鳳凰”和“梧桐”雙向吸引

隨著市場集中度一再提升,行業洗牌加劇,人事調整的企業背後大多有著對規模高速增長的訴求。企業招募人才,人才選擇企業。公司高層的人事變動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透過對經營策略進行調整,或許會在市場取得不一樣效果。

奶粉行業人的“走”與“留”:乳企管理層近兩年洗牌有多大?

圖源於網路

但要想引得鳳凰來,就要有梧桐樹或有能力種下它。企業管理層承擔的方方面面的壓力,比如業績指標、市場預期、對外形象、品牌維護等,所以更要透過業績來評價,以效率為中心,資料化、精細化地管理企業。

並且企業的管理節奏、戰略方向一定要能穩得住,這樣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更容易帶來:1)效率:高效率應對市場變化。穩定的管理團隊對線下渠道的觸及深度使其能夠更靈活應對急速變化的市場環境。2)創新:產品能有節奏有規劃地推陳出新,注入增長活力。3)責任:樹立負責企業形象,再創品質管理新高度。4)戰略:前瞻佈局,科學戰略,穩步實現目標。

奶粉市場環境、企業現狀、職業人就職狀態本身三方就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未來市場的競爭,或許就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多寡的競爭。你的團隊準備了多少?

比奶粉,查品牌,看評測!

TAG: 人才乳企管理層奶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