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經》看西方對孩子的鼓勵式教育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養生之道也適用於生活和工作

《內經》的養生之道,其實處處都可以用到生活與工作中,這一點很重要。

舉個小例子,比如家庭教育,家長對待小孩子,就應該按春氣之應的養生之道來對待,所以西方教育主張對青少年以鼓勵式教育為主是有道理的。

因為小孩子是春天,家長應該以春的養生方式來教育和對待孩子這個生命體,而不是一味地嚴厲地管教和批評孩子,否則就是春行秋令。對孩子要多鼓勵、多支援、多包容。所以小時候誰對孩子好,孩子長大以後就和誰更親近。

做事情也是一樣。如果你是開始做一個新事,那麼就要特別注重“生”這個階段,如果過於急切,就會欲速而不達,其實這就是行秋令,然後結果大多不會好的。

建議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內經》的養生之道是覆蓋了生命形而下部分的所有原則的。

王冰先生在注中說,如果春季木氣被傷,到了夏季,火旺木廢。所以木傷在春,就是說得病的因在春,而病作為果生於夏,到了夏,病症就顯現出來了。所有的病症都可以歸在“生長收藏死”這個法則內。

春木不足,則夏火不旺

寒變就是指到了夏至開始一陰生,由陽開始轉陰的意思,天氣由熱轉寒,冷暖開始變化了。

“奉”是獻給和無私給予的意思,“奉長者少”是說如果沒有做好春季養生,供給夏季用於“長”的氣就會減少。

由於春木生夏火,春木越旺,木氣越足,供給夏火時,火氣就越旺;如果在春季木氣受制不旺,供給夏火之木氣就會減少。

打一個比方,篝火的大小取決於有多少木柴可供燃燒,木柴越多越易燃,篝火就越大越持久;反過來,木柴越少越不易燃,那篝火自然就小且不能持久。所以要想夏天的篝火大而持久,在春天就要多積累就太重要了。

從人體生命來看,父母的身心狀態決定了受孕前的備孕,還有懷孕後的養生直到出生前,決定了一個人來到世上之前的先天狀態,這個就是生的階段。

出生以後經過養育長大,然後一直到肉體的死亡,所以“生長收藏死”就是隨著時間向前的無始無終的迴圈。

所謂命運至少30%取決於自己

在易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算過去特別準,而算未來的最多有百分之七十的準確率。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成為了定數,當下的就在當下,未來的還沒有發生。

從《內經》看西方對孩子的鼓勵式教育

從《內經》看西方對孩子的鼓勵式教育

所以人生而有命,大概百分之七十算是命中註定,但還有百分之三十是不確定的,充滿變數,所以人生才好玩,才有意思。

世間的人或事大都這樣,所以大道理永遠管小道理,也就是法則高於具體的事件與術。

大家知道什麼是“頤養天年”嗎?天年就是你命中應該活到的歲數,這裡的天年還是指易數。

在易經裡有一個頤卦,又叫山雷頤,頤就是養的意思,這裡的“養”有幾層意思,一是養人,二是養萬物,三是養天地。

《象》辭說:“山下有雷,含地而化,故萬物苟得其養而生生不息,這是《頤》之象。君子觀之,思物業唯艱,唯含弘廣大則不失其養,從而當慎言語、節飲食、頤養天下”。所以大家熟知的頤和園裡的“頤和”,就是希望天下蒼生皆有所養的意思。

讀經典大家一定要記住,你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呀?就是天地人裡的“人”。與天地同行的人就是天子,就是聖賢,要把自己放到那樣一個位置上,才可能真正走近經典;如果以一己私心去讀經典,只會越行越遠。

從《內經》看西方對孩子的鼓勵式教育

楊博喻

泰和屯自主健康高階訓練講師

2008年因身患重病開始關注身心健康,2010年結緣科學家楊海鷹老師。2011年4月開始至今,按照楊海鷹老師的著作《如何安心如何如何空》一書中的原理與方法堅持操作。十年來,不僅宿疾基本痊癒,收穫了身體健康,同時對人體生命實相的體證收穫遠超預期。

2009年發起創辦長江科技扶貧基金會,並擔任多個社會職務。

2012年至2017年參與建立某中醫藥基金會,與中醫結緣。

2020年2月起,開始倡導用心學習,以體驗式學習的方式帶領有緣的朋友一起進行《黃帝內經》的學習分享。之後於2020年8月6號立秋,開啟了第一期自主健康之《黃帝內經學與用》初級體驗營,至今不輟。

TAG: 養生之道就是所以篝火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