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孩子不慎摔到頭,一定要做CT嗎?

健康新知|孩子不慎摔到頭,一定要做CT嗎?

【孩子不慎摔到頭,什麼情況下需要考慮做CT檢查?】

近期,在我們的微信後臺,有不少家長諮詢到這樣子的問題:寶寶逐漸學會自己坐椅子了,剛剛不小心摔倒了,頭部著地,到了醫院就診,醫生建議做頭顱CT檢查,聽說CT檢查輻射很大,請問一定要做嗎?今天我將在這裡跟大家科普介紹一下,頭顱CT的檢查輻射量大不大?孩子摔到頭部,一定要做頭顱CT嗎?其實,CT的電離輻射可能引起DNA損傷,從而增加未來癌症的風險,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更多的家庭,避免寶寶經受不必要的折磨,也避免寶寶錯失最佳治療良機。

1、到底什麼是CT檢查?

大家可以簡單理解,CT就是一種計算機斷層掃描,傳統經典的CT機器,由X線管和探測器組成,X線管圍繞著患者旋轉,並且產生X線束,探測器負責記錄穿透身體的輻射。當然,如果這個問題更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堆射線穿過人體並且產生記錄,從而得到影象——的一門技術。實際上肯定沒這麼簡單,實際上原理更加複雜,但作為我們非影像科醫生,其實很多深層的問題就不講究了。

2、CT檢查的優點是什麼?

作為寶寶摔傷這方面的問題,特別是頭部摔傷的情況下,CT檢查主要的優點在於,能夠快速精確地發現,有沒有以下這些情況:顱內損傷,如,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或腦挫傷、顱內出血等等。並且有利於醫生決定下一步該如何決策和處理。

3、CT檢查的輻射到底多厲害?

CT檢查的輻射,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所以,非不得已的情況下,別輕易嘗試。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不小心被撞到了,然後就趁機要求做這個檢查,那個檢查,好像把全身上下包括頭髮全部查一遍,然後就心滿意足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樣子各種檢查,受罪的更加是孩子啊!輻射最大的受孩子,只是自己的孩子啊!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會苦口婆心地跟家長進行溝通,告知某些檢查的必要性,也告知某些檢查的不必要性和輻射,有的家長才肯慢慢接受,有的家長還會會懟一句:“醫生,要是你不開,我孩子以後有任何問題都找你!”

到底CT有哪些輻射後果,這麼可怕呢?這裡跟大家列舉幾條權威調查資料大家就理解了:

據一項研究估計,在美國,CT的使用可能促成了將來所有癌症的1。5%-2%;每1000名暴露於10mSv輻射劑量(頸、胸、腹或骨盆單次診斷性CT掃描的劑量範圍內)的個體中將有1人因該次暴露而發生癌症;一項研究估計,在美國僅2007年進行的CT掃描就可能導致將來發生約29,000例癌症;

CT掃描造成的輻射劑量是傳統X線平片的100-250倍;兒科患者的電離輻射風險高於成人,應儘可能避免電離輻射。兒科患者的輻射敏感性增加,尤其是涉及甲狀腺和性腺這類組織時。除了器官敏感性,兒童較小的體型解釋了其接受的輻射劑量較成人相對更大。一項研究估計,1歲兒童行單次CT掃描的輻射劑量比成人高一個數量級;

頭部CT檢查對兒童造成的癌症死亡終生風險預測值要遠高於成人,其原因是兒童後續生命更長,且某些發育中的器官對輻射的敏感性更高(如,腦或骨髓)。預測資料表明,對於1歲的嬰兒,1次頭部CT的輻射造成的癌症死亡終生風險為1/1500,對於10歲兒童則為1/5000。看了這些資料,真的是心有慼慼焉,毫無疑問,CT檢查確實對於兒童造成的癌症風險是不容忽視的,直接看最簡單的資料,1次頭顱CT輻射可能導致1/1500(1歲以下)~1/5000(1歲以上)的癌症死亡終身風險,真的是能不做最好了!

4、寶寶頭部摔傷,什麼情況下可以不做CT檢查?

2歲以下兒童,滿足下面的條件,可以暫時觀察,不做CT檢查:神經系統檢查正常(包括囟門正常)、無癲癇發作史,並且不存在持續嘔吐;醫生也不懷疑其受到虐待。

5、寶寶頭部摔傷,什麼情況下需要考慮做CT檢查?

2歲以下的寶寶,如果有下面的條件,建議考慮做CT檢查,避免延誤病情:懷疑兒童虐待

好了,看了今天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於CT檢查的認識肯定是更深一步了,也更加應該明白,對於寶寶,能不做的檢查,儘量不做!(特別是這些具有高輻射性的檢查,能不做最好)。

新知來源:騰訊新聞知識官

@白衣奶爸

孩子不慎摔到頭,什麼情況下需要考慮做CT檢查?

【冰淇淋傷胃?饞冰淇淋的人,怎麼吃才健康?】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夏天的冰淇淋,到底怎麼吃更健康?”,“vid”:“e3274esvqom”,“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13959679520_640480/0”,“desc”:“夏天的冰淇淋,到底怎麼吃更健康?”})

新知來源:騰訊新聞知識官

@阮光鋒營養師

【人缺血會有什麼症狀?】

缺血就是醫學說的貧血,人缺血會有什麼症狀,如果簡單的歸納,就兩個字——“缺氧”;如果再詳細的歸納,就是7個字——“組織缺氧的表現”;如果再進一步的歸納,就是——各組織、器官在缺氧後,產生的改變,從而表現出來的症狀。

醫學上的貧血

貧血,其實就是紅細胞數量的減少或血紅蛋白濃度(Hb)的下降。目前國內診斷貧血的標準為:男性成人Hb<120g/L,女性成人Hb<110g/L,孕婦Hb<100g/L(妊娠時血容量增加,血紅蛋白因被稀釋而相對減少)。

吸氧能不能糾正缺血癥狀?

可以改善,但是效果不佳。血液只是在心血管內流動的一種流體組織,作用就是運輸物質,就好比快遞行業的運輸車。一個快遞公司,當運輸車(血液)少了,貨物(氧氣)就運輸不起來。所以,缺血時給予吸氧,但沒運輸的工具,效果自然就差。血液中的運輸氧氣的主要是血紅蛋白

一氧化碳為什麼會使人體中毒?因為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親和力比氧氣大200~300倍,一旦一氧化碳進入血液後,立即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把氧氣拋棄了),碳氧血紅蛋白不僅不能攜帶氧氣,而且還影響氧合血紅蛋白(HbO2)的解離(就是已上車的氧不能下車了)。阻礙氧的釋放和傳遞,其實一氧化碳中毒就是低氧血癥,因缺氧而各器官出現的症狀,其中以腦部最明顯。

貧血的一般表現

最顯著的體徵是面板黏膜蒼白,一般以觀察指甲、手掌面板皺紋處以及口唇黏膜和瞼結膜等較為可靠。疲倦、乏力、頭暈耳鳴、記憶力衰退和思想不集中等,都是貧血早期和常見的症狀,嚴重貧血時可有低熱、面板乾枯和毛髮缺少光澤,並可出現下肢水腫。

缺血多與少,也有不同的症狀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總量相當於體重的7%~8%,即每千克體重有70~80ml的血液。因此,體重為60千克的人,血量為4。2~4。8升。包括了流動的血液和小部分滯留在肝、肺和靜脈叢裡的儲存血量。失血量佔迴圈血量10%以下時,一般無明顯症狀。因為心臟活動的加強和血管的收縮,以及儲存血量的釋放,都可以調節、補充血量,因此身體可不出現明顯的症狀。失血量佔迴圈血量10%~20%時,可有頭暈、無力等症狀,其中活動後症狀更加明顯。

失血量佔迴圈血量20%以上時,則有冷汗、四肢冰冷、心慌、脈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癥狀。失血量佔迴圈血量30%以上時,則有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心率加快、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呼吸急促等急性周圍迴圈衰竭的表現。貧血不是一個疾病名稱,不同原因缺血還有不同的其他症狀:

1、缺鐵性貧血

頭髮失去光澤、變脆,同時有反甲、舌炎、吞嚥困難和異嗜癖。

營養不良引起的貧血,還有營養不良的表現,如消瘦、面板彈性差等。

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貧血,可並消化道症狀,如腹痛、腹脹、黑便等。

2、維生素B12及葉酸缺乏貧血

維生素B12缺乏可表現為末梢神經炎,行走困難,觸覺、位置覺減退或消失。葉酸缺乏還合併有情感改變。

3、再生障礙性貧血

除貧血外,還常伴有出血傾向和感染,出血部位廣泛,除常見面板出血點及瘀斑外,還常有深部出血,如便血、血尿和顱內出血等。

4、溶血性貧血

貧血的同時還會出現面板、黏膜黃疸。

急性溶血還可伴有腰背及四肢痠痛、頭痛、嘔吐、寒戰和高熱,甚至出現腎衰竭。

慢性溶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肝脾大和膽色素性膽結石等。

5、血液系統腫瘤性疾病引起的貧血

這類腫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引起的貧血,常合併明顯的全身或區域性淋巴結腫大、肝脾大等,有時會伴有骨痛、發熱等。

人缺血會有什麼症狀?因缺血而引起的缺氧表現是共同症狀。但不同的缺血原因還有其他的不同症狀,尋找誘發缺血的病因,對預防、治療貧血,甚是關鍵。

新知來源:騰訊新聞知識官

@塵先生

人缺血會有什麼症狀?

【花120萬用新藥根治癌症,到底值不值?】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花120萬用新藥根治癌症,到底值不值?”,“vid”:“w3274on8oz9”,“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13959686727_640480/0”,“desc”:“花120萬用新藥根治癌症,到底值不值?”})

新知來源:騰訊新聞知識官

@鶴立煙雨

【這些食物成分可以調節腸道菌群,助你降血壓!】

首次揭示!這些食物成分可以調節腸道菌群,助你降血壓! 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現已有患者人數逾3。3億,而且,每5位死亡者中就有2人死於心血管病,同時也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高血壓的發病也呈逐年增長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血壓高。

近日,來自北愛爾蘭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可以代謝食物中的類黃酮,並增強其心臟保護作用。 這個研究的價值是給了我們預防和干預的希望,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改變日常飲食就能實現降低血壓的效果。 類黃酮,即黃酮類化合物,如黃酮醇、黃酮、黃烷酮、黃烷-3-醇、花青素和類黃酮聚合物等, 非常多的植物,水果、蔬菜、茶葉和巧克力裡都含多酚。 大部分類黃酮可以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一些菌群還能把它們分解為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物質。 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的組成介導了膳食類黃酮與心臟健康的關係。

舉幾個例子: 1,常吃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可以影響腹部脂肪,其中有高達18。5%的影響可以由腸道菌群的α多樣性和特定細菌的相對丰度來解釋。 2,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食用含有一種類黃酮飲料4周後,顯著增加腸道有益菌乳酸桿菌的丰度,血漿C反應蛋白濃度也明顯下降。 3,對超過77000名中老年人進行的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每天飲食中包含更多五顏六色的水果和蔬菜的人,認知能力下降風險大幅降低。也就是說,簡單地改變飲食就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從而預防老年痴呆症。 這次的研究發現,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包括漿果、蘋果和梨等,與收縮壓之間的關聯有15。2%可以由腸道菌群來解釋。

具體而言,較高的漿果,如草莓、藍莓、葡萄、獼猴桃等攝入量,如果每天吃到1。6份,約120多克與收縮壓平均降低4。1毫米汞柱有關,這一關聯的11。6%可由較高的腸道菌群α和β多樣性以及副擬桿菌屬的相對丰度來解釋。

新知來源:騰訊新聞知識官

@腸菌博士

注意:知識官意見並非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個體疾病治療方案,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TAG: CT貧血檢查缺血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