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外科癰疽、瘡瘍、熱毒常用古法膏藥秘方

點選公眾號關注,看更多精彩類容

外科癰疽瘡瘍熱毒古法

膏藥

1

,如意金黃散

組成:

生天南星、陳皮、蒼朮各600g,黃柏1500g,甘草60s,白芷1500g,天花粉3000g,厚朴600g,大黃1500g。

膏劑製作是將藥物研成細粉,過100目篩,用食醋或白蜜,或飴糖,或麻油,加黃蠟調成糊狀外敷,也可用80%凡士林調成軟膏外敷患處,6~12小時換一次。

是《外科正宗》裡的方劑,現在《中國藥典》微調收入。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一切熱毒瘡病及跌撲損傷等。原文治療: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溼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

2

,五龍膏

組成:

五龍草(即烏蘞莓)、金銀花、豨薟草、車前草、陳小粉。

前4味用鮮草,另加鹽0。6g~0。9g,共搗成稠糊狀外敷。如用乾草研末,則用陳醋凋敷。

該方來自《醫宗金鑑》第62卷。

功用:清熱拔膿。

主治:癰疽陽證,瘡瘍腫毒,腫病未潰破時。

3

,四虎散

組成:

生草烏、野狼毒、半夏、南星混合等份。

共研細末,同豬腦一同搗勻,外敷。

源自清代名醫馬培之的《外科傳薪集》。

功用: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瘟疫陰證。原文說:治癰疽硬腫,濃如牛領之皮,不作膿腐,用此甚效。

那些外科癰疽、瘡瘍、熱毒常用古法膏藥秘方

4

,二青散

組成:

青黛、黃柏、白蘞、白薇、白芷、白及、白鮮皮、水龍骨(即多年艙船舊油灰,這味藥基本不用了。)、朴硝各30g,芙蓉葉、天花粉各90g,大黃120g。

共研細末,用食醋和白蜜調勻外敷。

也是《醫宗金鑑》的方劑。

功用:清熱化溼,解毒消腫。

主治:一切瘡病初起,紅腫熱痛未成膿時。

5

,離宮錠子

組成:

血竭9g,硃砂6g,膽礬9g,京墨30g,蟾酥9g,麝香4。5g。

研末,涼水調成錠,涼水磨濃塗敷。

這是《醫宗金鑑》當中的方劑,歷史悠久。

功用:活血散瘀,拔毒消腫。

主治:一切皮色不變,漫腫無頭的深部膿瘍。

6

,二味拔毒散

組成:

明雄黃、白礬各等份。

共研細末,茶水調敷。

也是出自《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書中描述:上二味為末,用茶清調化,鵝翎蘸掃患處,癢痛自止,紅腫自消。

功用:祛風燥溼,殺蟲止癢,解毒消腫。

主治:現在廣泛用於治療嬰兒溼疹、帶狀皰疹、接觸性皮炎、毛囊炎、淋巴結結核、淋巴結炎,以及瘡瘍、紅腫痛相兼的面板病,如疥瘡、痱子、痤瘡等。

7

,回陽玉龍散

組成:

軍姜(姜用大黃製成)90g,肉桂15g、赤芍90g,南星30g,草烏90 g,白芷30g。

共研細末,熱酒調敷。

這個方劑出自《外科正宗》

功用: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陰證、寒證之癰疽、流注、冷痛痺症、手足麻木、筋骨疼痛。只要病證特點是不腫高,不焮痛,不發熱,不作膿,皮色不變,漫腫無頭,使用有效性很高。

8

,沖和膏

組成:

紫荊皮150g,獨活90g,白芷90g,赤芍60g,石菖蒲45g。

上藥研細末,每用適量,蔥煎湯或熱酒調敷患處。或以本品1/5、凡士林4/5調勻成膏,外敷患處。

出自《仙傳外科集驗方》。

功用:行氣疏風,活血定痛,化瘀消腫,散寒軟堅。

主治:熱毒紅腫赤暈不消者。核心是用在臨床上辯證起來陰陽不和、冷熱不清的瘡腫。

9

,神效千槌膏

組成:

松香1斤(熔化,濾淨,下水缸中,多使人抽拔至白色瑩亮,待幹研末),木鱉子(去殼)半斤,杏仁(泡,去皮尖)半斤,蓖麻子(去殼)半斤,大楓子(去殼)半斤,銅綠(另研)2兩,蛇床子2兩,穿山甲(銼碎,炒)2兩,樟腦(另研)2兩,膽南星2兩,白芷2兩,麵粉2兩,半夏2兩,川烏1兩,甘草節1兩,草烏1兩,五倍子5錢,鬧羊花5錢,紅芽大戟5錢,金線重樓5錢,乳香5錢,沒藥(2味另研)5錢,孩兒茶5錢,血竭5錢,輕粉5錢,雄黃5錢,龍骨4錢,青竹蛇4錢,山慈菇4錢,甘遂4錢,白花蛇小半條,殭蠶1錢2分,麝香(另研)1錢2分,蜈蚣6條,癩蝦蟆半個,全蠍2錢5分,阿魏2錢5分,莪術2錢5分,三稜2錢5分。

蔥汁、薑汁、柏油、桐油等分制淨,將各藥研細篩過,入油汁拌勻,放臼內杵三千下,令稠潤成膏,如干漸加油汁,攤布貼之,不可見火。如日久放幹,以溫水烊開攤上,略烘柔軟貼之。加麝香少許貼臍上,立止洩瀉。

源自明代程雲鵬的《慈幼新書》第11卷。

功用:止痛內消。

主治,原文:小兒一切無名腫毒;洩瀉。

那些外科癰疽、瘡瘍、熱毒常用古法膏藥秘方

10

,馬齒莧膏

組成:

馬齒莧。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發背、丹毒。頑瘡,臁瘡,疼痛不收口(用馬齒莧搗爛外敷,每日1換),溼癬白禿瘡,梅毒。

是《外科大成》的方劑。

本類方在製法上,凡是散劑均製成細粉備用,膏劑則研成細粉後以茶水、米醋、蔥湯、溫酒等調成糊狀貼敷。如意金黃散、沖和膏等許多散劑,常用蜂蜜、液體石蠟、凡士林之類製成軟膏用較為方便。

11

,風癬方

組成:

苦參片30g,蛇床子30g,川椒目12g,明礬12g。

功用:開腠理,散風熱,去紅斑。

主治:風熱瘡,即斑疹、脫屑如糠秕之狀,四周淡紅色的急性面板病。

12

,蔥歸溻腫湯

組成:

獨活9g,白芷9g,蔥頭7個,當歸9g,甘草9g。

加水煎湯,乘熱洗或溼敷患處。再次煎藥再敷,連續 10多次。

出自《醫宗金鑑》。

功用:溫通氣血,解毒消腫。

主治:紫暗塌陷而不痛的陰證瘡瘍。

13

,萬應膏

組成:

川烏、草烏、生地、白蘞、白芨、象皮、官桂、白芷、當歸、赤芍、羌活、苦參、土木鱉、穿山甲、烏藥、甘草、獨活、元參、大黃各15g。

以上19味藥浸於2。5Kg淨香油內浸泡,時長是春季5天,夏季3天,秋季7天,冬季10天。浸到時間後,將藥與香油置鍋內,用微火炸到藥枯浮起為止,離火片刻,用布袋濾去藥渣。每500 g油內加入澱粉250 g,用桃枝或柳枝充分攪拌。達到黑亮如注,滴入水中回成為珠狀為標準,將膏攤在薄的綿紙上即成。

叫萬應膏的不少,《普濟方》當中也有,這個比較簡單。

功用:祛風化痰燥溼,活血止痛消腫。

主治:一切癰疽發病,對口,痰核流注等。

那些外科癰疽、瘡瘍、熱毒常用古法膏藥秘方

14

,紺珠膏

組成:

乳香、沒藥各15g,明雄黃12g,血竭15g,麝香3g,輕粉6g。

共研細末。

制麻油:麻油500 g,加當歸、本鱉子肉、知母、細辛、白芷、巴豆肉、山慈菇(打碎)、紅芽大戟、續斷各30 g,槐枝、柳枝各93cm,放在鍋內浸21天后,煎至藥枯,濾去藥渣備用。

制松香:淨嫩松香5000g,搗為細末。

另取柳、桃、桑、槐、芙蓉等五種樹枝各2500g,切碎,放在大鍋內加水煎成濃汁,過濾為頭汁,再將藥渣重加一次過濾為二汁。頭汁和二汁各分為5份,每次用頭汁1份煎沸。

加入松香末1000g,用槐柳枝攪拌,煎至松香流回下水底為止。然後倒入二汁1份,乘熱拉拔數10次,等待稍溫時作成餅子備用。其餘的4份藥汁與松香製法相同。將制麻油120g煎沸。加入制松香500g,中等火力熔化,用柳枝攪拌,待松香化盡離火,再加入細藥末69g,攪拌均勻,倒於水中拉拔數10次,再換水浸泡備用。此即為紺珠膏。

功用:活血散寒,消腫定痛。

主治:一切癰疽腫毒,流注頑臁,風寒溼痺,瘰癧乳癰,痰核,血風等瘡,及頭痛牙痛,腰腿痛等。對未潰破的瘀血腫毒瘰癧,用紺珠膏時.視患處的大小加入魏香散1。5~9g(乳香、沒藥、血竭各等分,阿魏、麝香各減半共研細末)。

15

,陀僧膏

組成:

南陀僧(研末)600g,赤芍60g,全當歸60g,乳香(去油研)15s,沒藥(去油研)15g,赤石脂(研)60g,苦參120g,百草霜(篩研)60g,桐油1000g,香油500g,血竭(研)15g,兒茶(研)15g,川大黃250g。

先將當歸、赤芍、苦參、大黃4味加入油內煎枯,直到油滴入水中不散時,再加入陀僧末,用槐、柳枝攪拌.熬到滴水成珠時,將百草霜細細篩人,攪拌均勻,再將其他藥未篩入攪到極其均勻,然後倒入水盆內,拉扯千餘下即成,收貯在瓷盆內常用水浸泡備用。

功用:活血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收口。

主治:諸般惡瘡,流注,跌撲損傷,金刃損傷等。

16

,巴膏方

組成:

象皮18g,穿山甲18g,山梔子80個,兒茶(研極細末)6g,人頭髮36g,血竭(研極細末)3g,硃砂(研極細末)9g,黃丹(飛)180g,香油2000g,桑、槐、桃、柳、杏枝各167cm。

以上5種樹枝,放在香油內煎至藥枯,撈出藥渣,次將象皮、穿山甲、人頭髮五味加入油內熬化,再加山梔煎枯,用細紗布濾去藥渣。將油再倒入鍋內煎沸,離火片刻,每500g油中加黃丹180g,攪拌均勻,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時,將鍋取起,加入血竭、兒茶、硃砂等末,攪拌使其融化,然後將藥膏倒入冷水內,用手拉扯千餘次,換水數次,拔去火氣,用瓷罐收貯備用。

功用:化腐拔膿,活血生肌。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惡瘡等。

17

,絳珠膏

組成:

天麻子肉80粒,雞子黃10個,麻油300g,血餘15g,黃丹(水飛)6g,白蠟90g,血竭9g,硃砂6g,輕粉、乳香、沒藥 各9g,兒茶9g,冰片3g,麝香15g,珍珠9g。

先將麻油炸血餘至焦枯,加入麻子肉、雞子黃再炸枯去渣,加入白蠟熔化後離火片刻,加黃丹攪勻,最後將其餘細藥末調勻備用。

功用:去腐定痛,生肌收口。

那些外科癰疽、瘡瘍、熱毒常用古法膏藥秘方

18

,加味太乙膏

組成:

白花、當歸、赤芍、元參、肉桂、大黃、木鱉、生地各160g,沒藥、阿魏各9g,輕粉12g,黃丹1200g,乳香15g,血餘30g槐枝、柳枝各33cm。

將前8味藥與槐枝、柳枝放入2500g麻油中浸泡3~10天后,置入鍋內用文火熬至藥枯浮起,濾去藥渣,加入血餘,仍以微火熬至血餘浮起,熔化呈膏狀,然後每500g藥油內緩緩加入黃丹200g,用較強的火力邊攪邊熬,至鍋內冒白煙、發出香味時,將火熄滅,膏的軟硬要適度(硬加麻油,軟加黃丹),待白煙冒盡,將鍋離火,加入阿魏薄片,待其熔化再加入乳沒、輕粉拌攪均勻。把膏倒入水中,攪拌成塊,再換冷水浸少許,趁膏未冷,每250g膏拉拔100轉,成為塊狀,又換冷水浸。用時取膏一塊,烊化後攤貼患處。

功用:消腫止痛,清火解毒,生肌。

主治:陽證癰疽瘡,風溼作痛。溼痰流注,水火燙傷,外傷,貼在患處。也可治療男子遺精,女人白帶,貼在臍下。

TAG: 9g功用主治細末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