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真的不是“風”“溼”引起的!

“醫生,我這類風溼是不是吹風引起的啊?”、“大夫,我懷疑我的風溼病是年輕的時候凍著了!”、“生活在潮溼的南方,是不是比干燥的北方更容易得風溼病?”……

類風溼關節炎:真的不是“風”“溼”引起的!

關於風溼病,總有這樣那樣的猜測。儘管風溼免疫科醫生反覆解釋,患者卻仍然是一頭霧水,對於類風溼關節炎的誤解尤其多。其實,這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了……

風溼病,一般是指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大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見的有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風溼熱、系統性紅斑狼瘡、原發性乾燥綜合徵等等。

可是,風溼病這一術語的起源,卻要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由西方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定義的“rheuma”:即人的體液由於溼冷而下注於四肢、內臟引起疾病。隨著西醫傳入中國,便被翻譯為“風溼病”。

類風溼關節炎:真的不是“風”“溼”引起的!

但是,古代人們對於疾病的認知十分有限,他們定義的風溼病,與現代醫學中的風溼免疫性疾病區別很大。

二者少有的共通之處,也就是都累及關節,引起疼痛,統稱為風溼病,這才引起了許多誤解,認為類風溼關節炎等疾病,是受風寒、潮溼的環境引起的。

事實上,類風溼關節炎的重點在於“免疫”,而非“風溼”。它的發病機制,在於人體免疫系統的異常應答,產生了針對自身的免疫反應,從而導致組織受損,引起滑膜襯裡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等。

再者,類風溼關節炎的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但是,風寒、溼冷等環境因素並不是病因。

類風溼關節炎與風溼性關節炎也容易混淆,後者是風溼熱的一種表現。風溼熱是繼發於上呼吸道A組鏈球菌感染的

自身免疫反應性疾病

類風溼關節炎:真的不是“風”“溼”引起的!

風溼熱引起的關節炎症,與類風溼關節炎十分相似,比如關節疼痛、紅腫、發熱等,且呈遊走性,在幾個小時內,可從一個關節轉移到另一個關節。

但是,兩者仍有許多區別:首先,風溼性關節炎的初發年齡在9-17歲,男女比例相當,而類風溼關節炎多發於中老年女性;其次,風溼性關節炎多累及膝關節、肘關節等大關節,不會造成關節的畸形,而類風溼關節炎往往侵犯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且晚期或導致關節畸形。

最後,兩者的治療方向存在差異:風溼性關節炎治療重在消除鏈球菌感染,同時對關節疼痛、關節外病變進行相關處理;而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重點,在於減輕關節炎症,抑制病變發展及不可逆的骨質破壞,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透過非甾體抗炎藥、抗風溼類藥物、生物製劑、腰痛寧等中藥及中成藥的聯合使用,達到緩解病情,降低疾病活動度的目的。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類風溼關節關節炎風溼病風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