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多因痰作祟,張錫純這個方“除痰飲,治悶喘”,心肺脾可同治

痰飲,在中醫病因系統當中是一個具有高治病率的病因,很多疾病跟它有關,甚至是疑難雜症。

它所引起的疾病,千變萬化。因而,它是如何來的,它又對人體如何產生病態的作用,我們又該如何除去這個病因所引起的疾病,正是千百年來我們醫民共同想要學習和解決的問題。

對於上面這三個問題,筆者以為,近代的這位醫者——中醫泰斗張錫純,離我們的時代非常近,他可以很好的為我們回答這個問題。

張錫純是率先帶領著醫界人士開始進行“衷中參西”的嘗試,本著“以中為體,以西為用”的方法的第一人,他將中西醫前後用於拯危救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也是中國醫學史上帶領中西醫並用進行得最好的一次嘗試。

對於張錫純治痰飲之病,在《醫學衷中參西錄》當中有這樣一個“去痰方”的記載。透過張錫純對這個方子方解,大家會很容易知道痰飲的“生-死”。

它叫理飲湯。

百病多因痰作祟,張錫純這個方“除痰飲,治悶喘”,心肺脾可同治

原方組成:

於朮四錢、乾薑五錢、桂枝尖二錢、炙甘草二錢、茯苓片二錢、生杭芍二錢、橘紅錢半、川厚朴錢半。

那麼,它所治療的是什麼病呢?

所治之治病無名,但有症。

我們現看看有哪些症狀表現吧,具有的有:滿悶(賁門上下的位置),短氣,喘促,咳吐黏涎,或胸部及四肢作熱,或為耳聾。

大家會認為這是一個什麼病呢?或者是,能為它們下一個什麼樣的診斷?

大家別驚訝,其實張錫純也沒有下病名。他只是告訴了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

1.首先:關於病機

張錫純指出,該方所治,是因心肺陽虛,而致脾溼不升,胃鬱不降,再則飲食不能運化精微,變為飲邪。

這飲邪,停在胃口,則為滿悶;

溢於膈上部位,則為短氣;

鬱滿肺竅,則發為喘促;

百病多因痰作祟,張錫純這個方“除痰飲,治悶喘”,心肺脾可同治

滯膩咽喉為咳吐黏涎;

嚴重些的,或陰霾佈滿上焦,心肺之陽不能暢舒,轉鬱而作熱;

或陰氣逼陽外出而為身熱,迫陽氣上浮為耳聾。

以上,為諸症的來源。

並且大家也可見,以上所見,可涉及心(火)、脾(土)、肺(金)三個臟腑。

眾所周知,脾為生痰之源。如果脾胃健康,痰又如何而生呢?這可未必,我們看五臟肝、心、脾、肺、腎,要是心和肺兩個臟腑不健康了,那麼居處於中間的脾胃(脾和胃相表裡)又怎麼能不受影響呢?

應該指出,脾胃為生痰之源,其病生,可由它髒而引起。心肺陽虛便可為這始作俑者之一,那麼它是如何引起的呢?

張錫純指出,心肺居臨其上(心肺的位置在諸髒之上),正當太陽部位,心肺之陽氣宣通,若日麗中天,暖光下照。胃主受納水谷,而其所納水谷,實借心肺之陽宣通之力,以運化水谷精微而生氣血,並傳送渣滓而為二便(大便和小便)。

可見,清陽升,濁陰降,痰飲之邪又怎麼會產生呢?

但如果心肺陽氣不能正常“離照當空”,脾胃就不能借其宣通之力以運化傳送,於是飲食停滯胃口,若大雨之後,陰霧連旬,遍地汙濁,不能幹滲,那麼痰飲就會產生。這種現象在自然界當中是常見的,而且人們也非常不喜歡連日陰霾霧氣滿布的原因,那容易致病嘛!

再則,痰飲產生了,日積月累,鬱滿肺竅則作喘,阻遏心肺陽氣,不能四布則作熱。

百病多因痰作祟,張錫純這個方“除痰飲,治悶喘”,心肺脾可同治

2.其次:關於脈象

理飲湯用於祛痰飲,張錫純有非常明確的指示:“然必診其脈,確乎弦遲細弱,方能投以此湯。”

治療痰飲的方子有很多,這個方不可亂用,這個方劑“除痰飲、治悶喘”很棒,唯獨一點需要注意,就是需要密切關注脈象。大家都知道,只有在症、脈、藥相應的情況下,藥才會像箭更加精準的射向靶子的正中心。

關於脈象弦遲細弱,這是病脈自然不用多說。但這裡大家也應作理解,弱脈分滑澀,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清秀的人多顯這種脈象(正常脈象),脈弱而澀,是為病脈;細脈,指下所感應到的脈管纖細,細脈為陰血虧少之候,醫聖張仲景指出,微細兩脈,一主陽虛,一主陰虛;遲脈,遲為陽不勝陰,脈來不及,前面細可主陽虛及陰虛,遲細共見,可斷為陽虛;弦為肝膽所主之脈,但痰飲之象亦可見。

3.最後:關於方解

張錫純制此方治療痰飲所致之證,方中用桂枝、乾薑,旨以助心肺之陽而宣通之;

百病多因痰作祟,張錫純這個方“除痰飲,治悶喘”,心肺脾可同治

白朮、茯苓、甘草,三藥以理脾胃之溼而淡滲之(茯苓甘草同用最瀉溼滿);

厚朴一藥,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謂:厚朴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欲借溫通之性,使胃中陽通氣降,運水谷速於下行也;

橘紅一藥,助白朮、茯苓、甘草以利痰飲;

白芍一藥,意在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熱藥之上僭(平者主降),若取其酸斂之性,可制虛火之浮游。

以上諸藥合用之理飲湯,張錫純言,服一劑,心中熱去,數劑後反覺轉涼甚。得去白芍,再連服二十餘劑,胸次豁然,喘不再發。

TAG: 張錫純痰飲心肺陽虛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