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原創 陳敘傑 筷玩思維

溫馨提示:本文約5319字,燒腦時間17分鐘,筷玩思維記者陳敘傑發於北京。

只要下到市場去觀察,大多數人就能發現一個很基礎的規律:越是大品牌,它們的門頭就越簡潔,比如老鄉雞、鄉村基、全聚德等,這類品牌的門頭甚至都沒有寫品類而只有品牌幾個字。

相比之下,越是弱的品牌,它們就得在門頭寫上自己的品類;對於一些甚至連品牌都不算的門店,它們的門頭自然更加複雜,有些甚至會寫上四五個不同的菜品/品類。

大多老闆也明白,如果自己不算品牌,那麼市場根本就沒有自己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門頭只有品牌名就是一大浪費,但對於一些城中村、三四線城市的餐飲店,大量門店的門頭幾乎都是亂七八糟的,至少都寫上了兩三個產品名或者更多的資訊上去,而要命的是,這類門店的生意一般都好不起來,門店的利潤率也不高(非絕對)。

老闆認為,多寫幾個菜品在門頭上,說不定顧客就能走進來,但窘境是,隨著門頭菜品數量持續增加或者更迭,顧客依然不見增多,而老闆似乎也沒有其它辦法,這個怪圈甚至成了傳統餐飲門店的一大特質。

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多元化,亂局下的“壞招”?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門頭雜亂可能不是設計的問題,也不是思維的問題,更不是選單的問題,本質上其實是多元化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品牌獲客能力及品牌經營無能的問題。

由於指向比較複雜,我們就將之定在多元化這個問題上。

我們需要來思考,多元化到底是好招還是壞招?我們先列出七種常見而不同的多元化,以此來看清不同品牌、不同多元化的不同邏輯:

1)、門頭、選單雙向多元化——沙縣小吃的多元化:沒有主次

沙縣小吃的門頭有8個不同的產品/品類,餛飩、蒸餃、飯面、燉品等一應俱全,如果多元化是壞招,那麼沙縣小吃數萬家門店就成悖論了。但我們同樣需要清楚的是,沙縣小吃的品牌標籤已進入老化期和衰退期,這和它獨特的多元化亂局脫不了干係。

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2)、選單多元化——蘭州拉麵的多元化:核心明顯

蘭州拉麵的門頭並不複雜,其複雜體現在選單上,但由於核心很聚焦,顧客多以拉麵消費為主,其它的飯、小吃類產品只是面的一個補充。

3)、選單多元化——黃燜雞米飯的多元化:雜亂無序

黃燜雞米飯的多元化邏輯和蘭州拉麵異曲同工,區別在蘭州拉麵的選單基本是統一的,而黃燜雞米飯的選單並不統一,有些門店專注黃燜雞米飯這道菜,但大量的黃燜雞門店加入了早餐、配菜、米線、乾鍋等產品,幾乎每一家黃燜雞米飯門店的選單都有一定的不同。

4)、選單多元化——胡桃裡音樂酒館的多元化:場景融合

胡桃裡的選單並不簡潔,它集合了餐廳和酒館兩大業態,其下還有更多的小品類,如冷盤、湯、軟飲、小吃、小炒、酒飲等,更重要的是,不同城市的胡桃裡餐廳的選單也有一定的差異,這是一家場景比產品更突出的餐廳。

5)、選單多元化——全聚德的多元化:烤鴨風頭過盛,掩蓋了中餐的本質

直到當下,大多數人對全聚德的認知還停留在烤鴨上,實際上,全聚德是一家偏北京菜的中餐廳,包括一定的傳統菜、創新菜、融合菜以及接納了除北京菜以外的其它菜品,我們可以看到,全聚德的多元化實則體現在選單上。

6)、選單多元化——大董的多元化:自成菜系,沒有大核心菜品

大董可以說是董家菜,更是意境菜的代表。雖然我們的評價是大董沒有大核心菜品,但並不代表這是劣勢,反而說這是大董餐廳的一大特性,人們對之的關注點回歸到菜系本身而非菜品本身,這一特性值得當下餐飲品牌們多加關注。

7)、選單多元化——火鍋/串串/燒烤的多元化:核心明確

拋開品牌,我們還得談談品類,火鍋、串串、燒烤這類門店的產品基本在百來款左右,但我們幾乎看不到有哪一家火鍋、串串、燒烤店會在門頭寫上“葷菜、素菜、小吃、酒品”等雜七雜八的內容,這類門店基本都是以一個品類名涵蓋所有。

少而精的大單品思維,在當下是否還有競爭力?

如果說多元化是一大現象,更是一大“亂象”,那麼大單品在當下還算戰略嗎?即使看似大單品的正新雞排,其具體產品也涵蓋了各類小吃和飲品;再如周黑鴨、絕味鴨脖等,其產品除了鴨脖、鴨,甚至包含了小龍蝦、魷魚、椒麻雞、豆乾等其它產品。

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喜家德表面上是一家水餃店,但其門店內也有燙菜、米飯等非水餃組合的其它產品;麥當勞、肯德基等近些年更是加入了甜品、咖啡、中餐等產品;再到茶飲,更多的茶飲品牌開始放大小吃、小料的比例,當下的茶飲品牌已逐步向餐飲靠攏。

不可否認,我們今天還能看到一些鍋貼店、老鴨粉絲店、水餃店、炸雞店等至今依舊在踐行單品思維,但更多的門店幾乎都走了多元化的路線,我們可以看到,曾經大談小而美的品牌們早已悄悄多元化。

單品戰略的好處並不少,如降本提效、認知清晰等,然而其劣勢也不少,比如復購就成了一大問題,沒有了復購就相當於失去了增量,此時再多的好處也難以持續。

實際上,一家單品門店向多元化轉型的背後也可見老闆的焦慮:

1)、具體單品需求週期波動較大、再加上具體單品市場需求持續下滑,最終導致門店不得不增加一些其它產品,比如小龍蝦店經營花膠雞、滷味等。

2)、具體單品難以獲客、再加上門店獲客能力持續下滑,如生意不好的水餃店持續增加炒菜、粥等。

3)、具體單品利潤率、訂單量持續下滑,這導致門店瀕臨倒閉,慌不擇路的經營者此時急需引入新的產品、新的高利潤產品。

門店持續經營並不代表必然賺錢,越焦慮越會掉入多元化的亂局中

當下到市場去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市場上大多的門店基本都走了多元化的路子,不僅門頭有多個品類就連選單也趨於複雜化、產品與產品之間甚至毫無邏輯。

有些門店不少菜品一週的點單率甚至低於1次,按理來看,這類菜品必然是要下線的,但如果核心菜品的點單率都不高,那麼非核心菜品就有了留存下來的理由。

只有面臨生意不好的窘境,我們才能清楚,大多的多元化其實是迫不得已的,甚至可以說多元化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再從市場大多傳統門店來看,不少早餐店、夜宵店、快餐店的菜品雜亂不堪,但這類門店就是能夠持續經營,只不過一盤算收入,老闆就會發現,當月的收入基本都給了支出。

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盈虧平衡是大多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夢想,但這卻是大多夫妻店難以言說的痛,實體店所謂的盈虧平衡,其實也等於什麼都沒賺,什麼都沒賺其實也等於是虧了。

在這樣的窘境下,老闆會想著如何增收:

1)、更多的產品意味著更多的產品連線。

2)、更多的產品意味著更多的利潤來源。

3)、更多的產品意味著更多的復購可能。

在以上三個因素的加持下,我們可以看到無論門店生意如何,基本每家門店都在往多元化的角度並進且不可逆轉。

單一品類的門店趨於消亡,多元化成了行業的集體特徵

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單一化都在往多元化的趨勢做轉移:

1)、多元化有很多種,常見的為門頭的多元化和選單的多樣化以及兩方合一的多元化等(如沙縣小吃)。

2)、多元化是必然趨勢,但多元化不一定等於必然盈利,有更多的品牌敗在了多元化的亂象上。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對多元化的路徑進行細分:

1)、有契合度、系統的多元化,比如漢堡店推出漢堡、雞肉卷、可樂、咖啡、冰淇淋、薯條等,這些雖然是多個不同的產品,但基本主次分明,任意幾個產品都能組成套餐。

2)、不一定契合,僅僅是系統的多元化,比如火鍋。只要是能下鍋的都是系統內的產品,但各個產品之間可能並不契合,如火鍋店的滷味與鮮活海鮮,但只要這些多元化產品服務的目的都是下火鍋,那麼顧客基本不會去關注具體產品的契合度如何。

3)、不契合、無系統的多元化,如水煮魚店推出燒烤,又如餃子店推出火鍋,更如火鍋店推出小炒。

前兩種屬於邏輯正確、經營也正確的行為,後一種屬於邏輯錯誤、經營也錯誤的業態,但只要到行業去看,我們就能發現,錯誤的業態的數量其實是最多的。

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我們再反過來看即使是正確的業態,假設一家火鍋店在門頭寫上火鍋、滷味、蔬菜、海鮮等品類上去,為什麼即使是正確的業態也要讓門頭複雜化?

答案只有一個指向:門店沒生意,老闆沒辦法,所以只能將門店有的產品都給寫到門頭上去,試圖看看哪個產品能俘獲路過的客人,以此得到更多的流量。

一家經營水餃的門店生意不好,當老闆看到附近有家燒烤店生意不錯時,由於場地合適,老闆可能萌生了兼營燒烤的想法,於是也在門頭標註了燒烤這個品類。

為什麼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門店大多沒生意?

這時候,我們來回到本篇文章的起點,為什麼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門店大多生意並不好?

比如說水餃和燒烤聯營的門店,又比如說黃燜雞米飯和米線聯營的門店,再比如小龍蝦和湯鍋等聯營的門店。

大多餐廳沒生意看起來就是品牌/品類的問題,實則底層是經營的問題,更是調研的問題。

同樣有兩種情況,餐飲人A擅長做水餃,他(可能)未經調研(或者調研錯誤)就在某一個人流尚可的大競爭區域開了一家水餃店,但這位老闆可能缺乏經營能力,更缺乏口味調整能力,或者當地的水餃店已經飽和,又或者需求過低,種種因素都會導致門店生意不佳。

當生意不見起色時,老闆可能走降價促銷的路線,又或者看到別人的生意更好,於是就抄襲/借鑑別人的產品,如加入餛飩、米飯等品類,最終導致門店多元化。

第二種情況是產品類加盟店,門店和經銷商/品牌方合作,簡單說就是將產品外包出去了,一旦生意不佳,經銷商就會給門店推銷更多的產品,從蓋飯、麵條、餛飩、串串等全部上手。試圖以更多的產品來掩蓋經營的無能,但大多經常越走越偏。

1)、如果非多元化不可,為什麼招牌不能有超過兩個品類?

我們可以體量老闆們的心情,無非都是破局無路,之後想透過更多、更準確的產品來吸引更多的顧客罷了。

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我們可以先給多元化找個藉口,比如說麥當勞、真功夫等的門頭不寫品類,或者僅寫一個品類(如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這是因為這些品牌的品牌力滿分,包括它們已經完成了品牌名就能指代品類的認知。

再者,一些新網紅品牌、門店也走了麥當勞們的路子,可能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有很強大的獲客能力,又或者這些新門店的復購能力驚人。

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總之,優質的門店、品牌都在走簡潔門頭的路子,而就是這些生意不好的門店基本都在搞多元門頭的敗招。

事實上,無論門店生意好還是不好,當下大多門店都是偏多元化的。既然選單可以多元化,為什麼門頭不可以多元化?

2)、認知衝突使消費信任出現遞弱效應

以一家在門頭上寫著胡辣湯、手工水餃、燒烤的門店為例,老闆認為,這三類是剛需且大多顧客都有這樣的剛需,好處是可以滿足全時段的需求,更可以滿足早上吃胡辣湯、中午吃水餃、晚餐吃燒烤的多元場景,無論顧客想要吃其中的任一產品,他都能走進門店。

事實上,這樣的好處是不存在的。當顧客想要吃水餃的時候,他會被其它兩項所幹擾,路過的潛在消費者根本就不知道這家店的經營核心。

門頭是一家門店給路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一個人上衣穿西服來搭配牛仔褲、腳上再穿一雙拖鞋,那麼第一次見面的人基本不會對他有好印象。

好比一個人說自己是男的,但其穿女裝、留長髮、嗓音還比較輕柔,這些資訊混雜在一起,人們在認知混亂時基本會傾向於遠離而不是進一步搞清真相。

老闆在門頭寫上胡辣湯、水餃、燒烤這三大品類,老闆認為自己傳遞的都是100%的確定資訊,如100%確定自己的胡辣湯不錯、100%確定自己的水餃不錯、100%確定自己的燒烤不錯,三個100%相乘結果還是100%。

但資訊會有遞弱效應,老闆認為自己100%是水餃能手,但到了陌生顧客處,這個數字最多僅有70%,兩個70%相乘得到的是49%,三個70%相乘得到的僅僅是34%。當顧客的預判值低於60%時,這筆消費基本達不成。

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3)、如果非得多元化,如何才能下好多元化這步棋?

同樣從數學的角度,如果這家店僅僅在門頭寫上水餃這個品類,即使無法獲得喜歡胡辣湯和喜歡燒烤的客群,但起碼顧客的認知值穩定在70%,這個值是正的,起碼進店就多了一些可能。

只要進店落了座,顧客對於門店的多元化就會寬容很多,基於損失厭惡效應,顧客也會認為進店是一種沉沒成本,那麼這筆消費基本是成立的。如果顧客看到水餃二字進了店,到店再看到選單上的胡辣湯,只要顧客的消費是滿意的,這時候的多品類反而成了正向的。

所以,更優質的多元化其實是門頭單品類、選單多品類。

一山不容二虎,這在餐飲店的門頭上依然是通用的。

結語

我們還得做下最後的說明,如果門店生意不好,並不是說簡潔了門頭,然後生意就會好起來。

我們的意思是:當門店生意不好時,門頭更不能亂,就好比一個人在落寞時更不應該慌不擇路。

老闆應該找出門店生意不佳的原因,再找出多元化的必要性及可能的、多元化的方向,以此確保必然的多元化有一定的系統性及一定的產品契合度。

生意不好不一定全都是產品的問題,這需要老闆有梳理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請教行家好過於自己瞎折騰。

總之,門頭最好不要亂。

原標題:《從認知和數學的角度,為啥說門頭超過兩個品類的餐廳大多沒生意?》

TAG: 多元化門店門頭品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