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滿樓說 | 為什麼蒙頂山就沒有一個知名的茶葉品牌?

前段時間,和一個做藏茶品牌的客戶閒聊。

她鄭重地問我:“為什麼藏茶行業的品質越來越差?連藏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做的茶都很難喝”。因為我孵化過一個藏茶品牌【大相藏茶】,算是對這個行業和品類有些瞭解。我的回答是“因為很多藏茶企業很長一段時間是依靠政府訂單為藏區生產邊銷茶,因為價格低,為了利潤,他們就會降低品質,偷工減料,縮減繁雜的藏茶製作流程,慢慢地他們就忘掉了如何做真正的好藏茶了,只會胡亂做些粗枝老葉的邊銷茶,本該傳承的工藝就被遺忘了。而且,連他們做的邊銷茶都會一代比一代更加差。”

天下茶界最出名的對聯: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說明了蒙頂山上的茶葉品質卓越,聲名遠播,在茶界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可以說,喝茶的人,莫不知茶山有蒙頂山。

但是,卻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出今天蒙頂山茶葉的一個品牌。

為什麼呢?

在我做藏茶品牌專案的時候,走訪了一些蒙頂山的茶企,也與一些當地拿得出手的知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請教過。我得出一個結論:就現狀而言,蒙頂山這個茶產區裡,基本上不太可能誕生一個真正的茶葉品牌。理由如下:

首先,很多的企業,每一年採賣鮮葉或者初加工的茶葉都可以有較好的收益。

毋庸置疑,蒙頂山因為地理環境所產出的茶葉原料是非常好的,成為全國很多外地茶葉品牌爭相當做原料基地。所以,較大的初級產品需求,較好的利潤,很輕鬆地獲得收益,成為很多企業樂此不彼的事業。他們不再花精力去研究製茶工藝,更不願意花錢去市場營銷,他們只樂意輕鬆為知名的茶葉品牌提供原料。所以,您喝的西湖龍井可能是蒙頂山的原葉,您喝的峨眉山的青葉青也可能是蒙頂山的原葉。我稱這種現象叫做:死於安樂。

其次,真正具備工匠精神的製茶大師瀕臨滅絕。

製茶,自古以製茶師傅為靈魂,一個師傅掌握的工藝流程是一款上好的茶葉最核心的秘密。而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茶界的所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大多隻剩下一個名頭、華而不實的忽悠和同行相輕的惡性。很少有人真正沉下心來研究製茶,甚至連傳承下來的工藝也被他們一減再減,甚至他們只願意做最簡單工藝的綠茶。於是,最具茶文化和精神的藏茶,雖源自於蒙頂山,歷經千年也差不多要泯滅於此了。曾經某藏茶傳承人的企業,都已經轉型重點做綠茶了。

第三,天上的政府扶持餡餅。

茶葉行業,作為農副產業理所當然地成為國家很多資金扶持的物件。而蒙頂山的雅安,又是名副其實的茶葉種植和加工產區,這裡的天上自然會掉更多的餡餅。真正地講,國家有扶持這是一件好事情,只要扶持的資金真正用到了種植最佳化、工廠技改和市場推廣上。但是,事實上這個扶持卻成為了一件壞事情。因為扶持的資金成為了工廠利潤的來源,拿到錢都轉化為利潤,不去投入種植、不去花錢做市場。所以很多企業和品牌看起來一文不值,但是每年生活得還是悠哉樂哉紅光滿面的,在蒙頂山腳下也是算是知名品牌了(拿補貼的這件事上知名)。我一直不看好中國這種大力度地對農副產業企業的扶持,扶持本來是一件好事,但你把扶持給好吃懶做的人就是壞事,為什麼?把他們心態搞壞了,把商業生態搞壞了。

最後,典型的茶農思維的侷限。

雖然很多不是茶農了,已經經營著有一定規模的工廠的企業家了。但是,他們的思維還是被侷限在茶農思維裡面。他們眼中總是看外面的市場上什麼茶葉賣得好?看別人家哪款包裝設計得好?然後就是模仿、跟風。比如看安化的黑茶很有名氣,賣得不錯,然後某知名藏茶品牌在自己的包裝上大大地寫上“黑茶”。比如看紅茶、白茶賣得不錯,就趕緊弄出來。而他們卻置蒙頂山自己的知名茶葉品類於不顧,比如甘露、黃芽、石花,比如千年的藏茶。堅持用匠心做好自己的知名品類都做不到,更不要期望他們能夠去真正做品牌拓市場打天下了。其實,他們很多人都覺得已經打下了天下,因為“很多茶都是用的蒙頂山的原料”。

結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茶葉,無茶道;有茶工,無茶匠;有茶事,無茶名。

在名滿天下的蒙頂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可能產生一個真正的優秀的茶葉品牌。

花滿樓張展 | 花滿樓品牌孵化機構創始人,知乎【花滿樓說品牌】專欄建立者。一個獨立的品牌思考者,一個專業的品牌體系架構者,多個德國紅點大獎(red hot)的品牌創意者。所有的觀點和分享都源自獨立思考和商業實踐,我希望分享的不只是工具,更希望分享的東西帶一點思維和思想。

花滿樓說 | 為什麼蒙頂山就沒有一個知名的茶葉品牌?

TAG: 蒙頂山品牌茶葉扶持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