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筲灌腸:腸子豬血白麵灌 小刀一拉下鍋盤

內黃筲灌腸:

核心提示

在內黃,流傳著一首民謠:“腸子豬血白麵灌,小刀一拉下煎盤,小鏟兒一翻撮一碗,肚裡不飢能解讒。”無論早晚,走在內黃縣的大街小巷,能看到不少店鋪都掛著煎灌腸、筲灌腸的招牌,店鋪內不少食客會要上幾碗灌腸當飯吃,由此可看出內黃人對灌腸的熱愛。作為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黃筲灌腸”,深受內黃人民的喜愛,其歷史甚至可追溯至清朝咸豐年間,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內黃筲灌腸:腸子豬血白麵灌 小刀一拉下鍋盤

製作麻辣灌腸

豬血灌腸成美食

內黃灌腸是內黃縣特有的地方風味小吃,俗名“煎血”,又名“血腸”。“現在人們說的內黃燒灌腸的‘燒’其實應該是‘筲’,筲灌腸。‘筲’是以前人們使用的木桶,在很多電影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人們用筲來擔水挑物。”內黃筲灌腸第五代傳承人陳九安解釋說,早年賣灌腸的內黃人,每天用鉤擔挑著竹子或木頭製成的水桶也就是筲出來沿街擺攤叫賣,由於灌腸是煮好放在筲裡的,把灌腸直接從筲裡取出來切開吃的叫“筲灌腸”。其實吃灌腸還有另一種吃法,就是灌腸切成片放在煎盤上煎一下再吃,這叫“煎灌腸”。

內黃筲灌腸:腸子豬血白麵灌 小刀一拉下鍋盤

調製面汁

內黃筲灌腸:腸子豬血白麵灌 小刀一拉下鍋盤

用針刺腸使其冒出氣泡

內黃筲灌腸:腸子豬血白麵灌 小刀一拉下鍋盤

分剖灌腸

拿出一本《內黃縣誌》翻閱可以看到,裡面對內黃縣風味小吃的記載是如此描述灌腸的:清咸豐年間,縣城邱姓屠戶,用豬血、豬腸、麵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頗受人民歡迎。可以涼調,可以煎食,不僅味美可口,且有補血、健脾、壯筋骨等功能。一年四季,常有應市。

其實在內黃,灌腸的發展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內黃縣南街邱秀山的曾祖父,原以殺豬賣肉為業。這位邱姓老人因常去縣衙送肉,不斷看到廚房裡放著一些外來菜品,有香腸、粉腸等,都是豬肉、豬腸經過加工配製而成的。這位老人從這裡受到啟發,他特意去買來一截粉腸研究。在其侄子的幫助下,開始了自己的發明製作,終於製成灌腸上市,流傳至今。

尤其是1949年以來,筲灌腸這種製作複雜而又精思巧設的民間美食在當地迅猛發展,不但在內黃縣各大集鎮有很多戶經營,而且逐漸向周邊的清豐、湯陰、安陽市區等地擴充套件,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

可煮可煎流傳開

內黃灌腸以豬血為主料,將豬血、麵粉、香油、五香粉調和,灌入豬腸蒸熟、晾涼。做筲灌腸對豬血要求很高,豬血必須是殺豬時從活豬身上放出的血。“我們承包了一家屠宰場的豬血和豬腸,每天深夜我們就去屠宰場,放血、接血,清洗豬腸。一直到第二天六七點才能回家。”陳九安說。在內黃縣筲灌腸具有“鮮、香、淨”等特點,味美可口、風味獨特,且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質、糖類以及微量的鐵、鈣、鉀、鈉等成分, 所以有補血、健脾、壯筋骨、消滯等功能,又經濟實惠、故老少皆宜,很受群眾歡迎。內黃縣筲灌腸用料考究,在全國灌腸行業中獨樹一幟,有較強的影響力,在市場中有很強的競爭力。

談起灌腸的製作方法,陳九安介紹,製作灌腸,先將豬血放入百分之三十的鹽水溶液裡用木棍攪拌,不使其凝固。再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分批適量地灌入洗淨豬腸之中,待其血漿、面汁混合物在腸內凝固後,即可放入水鍋用小火慢煮,還要不斷用針刺腸,使其冒出氣泡,以防腸衣脹破。一般情況下約一個半小時即可煮熟。煮熟後可以直接吃,經過加工味道更好。加工的方法是用手託腸,分剖為適中薄片,根據不同季節、食者愛好,可用蒜汁、香油調味,稱之為調灌腸。或放入平底煎盤加油煎,看好火色,待塊體由紅變紫黑,腸衣向外津油,用小鐵鏟翻動,即可盛入餐盤食用,用香油煎更好。

煮熟的灌腸,中間是灰黑色的豬血,周圍是白色的腸皮,上面是調料。“如果灌腸內的血是鮮紅的,說明沒有煮好。”陳九安說,用筷子夾起一片,放在嘴裡,豬血像涼粉一樣軟軟的,入口即化,而腸子皮則嚼勁十足。而煎灌腸裡,紅色的豬血變成黑色,澆上一勺蒜汁,豬血外焦裡嫩,腸子皮或焦或勁,香味濃郁。

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筲灌腸從誕生,一代一代傳承至今,足以證明它是中華文明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也是古代前輩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國灌腸行業中的珍品。對挖掘飲食文化內涵,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內黃筲灌腸製作工藝已被確定為安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黃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對灌腸的歷史沿革、配方調製、製作工藝等進行詳細普查成立“筲灌腸普查隊”,並對製作工藝等進行存檔保護。同時,相關部門還多方籌集資金,用於內黃縣筲灌腸的全面普查、挖掘和整理工作,老藝人的口傳資料搶救性收集等多項工作。

目前,內黃筲灌腸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陳九安的兒子陳龍早已子承父業,並且注重創新和發展。“目前在安陽市區風靡一時的麻辣灌腸就是我發明的。這是一種新的吃法,方法是用高湯加上各種佐料,把筲灌腸切成片在高湯裡一直燉著,味道鮮美,麻辣勁道。我為了發明這個麻辣灌腸,煮壞了很多灌腸,氣得我父親要打我。”陳龍笑著說。周邊縣市的學徒不斷地來內黃拜陳九安為師學習筲灌腸的製作。“學徒基本上沒有斷過,一年四季都有人來學習。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近百名學徒了。其中20多名學徒已經成功開店。我希望能將老祖宗留下的筲灌腸繼承下來、推廣出去、發揚光大。”陳九安說。

歷史典故

筲灌腸還有個歷史典故在裡邊:傳說程咬金與老孃艱難渡日,鄉人可憐他們常把殺豬剩下的豬血、大腸施捨給他們,咬金靠賣這些換得飯菜。一日鄰人給多了,咬金無器皿可用,順手將血灌入腸子中存放,誰知這一灌,眾人再吃血時感覺特別美味,於是就有了這流傳下來的內黃特色小吃筲灌腸。

TAG: 灌腸豬血內黃內黃縣豬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