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老北京之餑餑,來歷還真是長遠呢

要說起來“餑餑”這詞兒,是從元代開始的。當年元世祖忽必烈改金中都為元大都,大批蒙古族人入京。大都的市面兒上便開始出現了以蒙古餑餑為主點心,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民族食品。

話說老北京之餑餑,來歷還真是長遠呢

到了清代,蒙古餑餑之外,又出現了滿洲餑餑。老北京的旗人不僅把糕點稱作“餑餑”,把水餃稱為“煮餑餑”,還把烤烙的面墩叫“硬麵餑餑”、“墩餑餑”。北京城的漢民們把蒙、滿餑餑又叫“韃子餑餑”。

話說老北京之餑餑,來歷還真是長遠呢

把糕點叫餑餑,按照老人們的說法是,在清代給死刑犯施刑時也按罪過分為數等,有賜自縊、斬立決、剮刑等處決方法。其中剮刑也叫凌遲,最為殘酷。劊子手要對犯人千刀萬剮,直至氣絕身亡,犯人死前痛苦萬分。有些犯人親屬怕自家親人受不了這種酷刑,就用重金賄賂行刑者,讓他們在對犯人行刑時,先一刀結果了犯人的性命,使其免受一刀一刀零刺的碎身之苦,而人的致命之處莫過於心臟。於是劊子手就把這扎向犯人心臟的頭一刀叫作“點心”。因此,百姓們都忌諱“點心”這兩(音:LIA讀三聲)字,買點心說買餑餑,就連滿街的糕點鋪門前店內也沒有寫著“點心”二字的幌子招牌,都一律稱作餑餑鋪。

話說老北京之餑餑,來歷還真是長遠呢

老北京的各式糕點,在用油上就有所區分,滿洲餑餑鋪擅使奶油,漢族糕點鋪則多用大油,清真糕點鋪喜用香油,這樣做出的特色糕點自然風味不同。老北京旗人每逢婚喪喜壽諸事,都到滿洲餑餑鋪買糕點。鋪裡常年備有“無餡以面和糖為之”的印面餑餑、“送壽禮用之”的壽意餑餑、疊落如“寶塔”的層臺餑餑等。

TAG: 餑餑糕點犯人點心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