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籠包中的經典南翔小籠包

談到上海的名吃小吃,首先小編想到的就是上海的小籠包,上海小籠包尤為南翔小籠包最為出色,已經100多年曆史,現在全國各地旅客到上海旅遊都會試下這個味道,南翔小籠原名是“南翔大肉饅頭”、“南翔大饅頭”、“古猗園小籠”,也被稱為“南翔小籠包”、“南翔小籠饅頭”,是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的傳統名產,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南翔小籠的餡心是用夾心腿肉作成肉醬,僅僅撒少許的薑末和肉皮凍、鹽、醬油、糖和水調製而成;皮是用不發酵的精麵粉製作而成的。現在已經將南翔小籠製作技藝入選為全國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上海小籠包中的經典南翔小籠包

追述南翔小籠包的歷史,南翔小籠包製作技藝於在清代同治十年就已經誕生,那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開創者黃明賢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發酵的精麵粉為皮,豬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餡料加上肉皮凍製作而成,而它的餡料是秘製配方,製作的技藝一直靠師徒之間薪火相傳。第二代傳人吳翔升在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小籠饅頭店。後來因戰亂等因素,第三代、第四代傳人流失於歷史記載。終於在1958年,古猗園重新恢復經營南翔小籠饅頭,第五代傳人封榮泉改良了製作工藝,使南翔小籠再次重回普通百姓餐桌。

1997年,李建鋼成為第六代傳人。在2000年,他對南翔小籠包制訂了該技藝的標準和規範,選料、配方、攪拌乃至揉麵、擀麵,每一道都有明確的標準。以至於現在南翔小籠素以皮薄、餡多、滷重、味鮮而聞名;外觀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狀,晶瑩透黃,一咬一包湯,滿口生津,滋味鮮美,賞心悅目。南翔小籠包的餡心還可以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初夏加蝦仁,秋季加蟹肉、蟹黃,蟹油。

上海小籠包中的經典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為什麼好吃,究原因功夫全在餡上。除了用最上好的豬腿肉外,還要用雞湯煮肉皮做成凍,拌進去吊鮮味,最後就是還得灑入碾碎的芝麻來調香。前面買小籠包的場面非常熱熱鬧鬧,後邊包小籠也是忙得熱火朝天,近十來個師傅坐在案板前忙活,小小的麵皮,在動作嫻熟的她們手裡,一眨眼就已經把一大團肉餡包進去了,最快的一分鐘能包出7只小籠。地道的南翔小籠,一兩面要做十個小籠包,更不可思議的是它的餡心比包它的麵皮還要大上一倍。和一般的小籠比起來,南翔小籠的個兒偏小,但是皮字薄的幾乎是半透明的。

由於南翔小籠皮薄餡多,如果一口直接咬下去,要麼燙得直吐舌頭,要麼因為大咬一口而湯汁盡失。所以最正確的吃法就是,先小咬一口,咬出個小洞,就著小洞吸吮,對於小籠而言,自然新鮮的汁水是其精髓,把湯汁美美地吸咂品味了,再吃包子的皮和餡兒,如此既可盡享美味不至浪費,也可防止汁水溢位,弄髒衣物。總而言之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一口開天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

今天小編介紹南翔小籠包就到這,讀者要是有什麼上海好吃的地方特色可以留言,或者探討這個南翔小籠包。

TAG: 南翔小籠小籠包饅頭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