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徐州第一家釀酒廠成立了,如雷貫耳的85酒就誕生在這裡

從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1946年的徐州一共是接管了52家工廠,這裡面就包括4家釀酒廠,分別是興亞釀酒廠,淮海工業,華陽公司,興南公司,接收以後分別更名為徐州釀酒廠,和徐州第一,第二,第三酒精廠,但之後因為各種原因,只有徐州釀酒廠生產很少的酒,其它三家都倒閉了。

1949年3月徐州第一家釀酒廠成立了,如雷貫耳的85酒就誕生在這裡

在同時期也沒有新建新的釀酒廠,但徐州人民是需要喝酒的,於是各種私人釀酒作坊就都冒了出來,釀酒行業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繁榮。1948年的12月1號徐州解放,當地的徐州石油廠,大源油廠,徐報印刷廠,寶興麵粉廠等等企業開始陸續恢復生產,同時徐州也計劃發展釀酒業,而且還準備實行專釀專賣政策,那麼根據當時的調查,整個徐州都沒有一家正規的釀酒廠,只有54傢俬營的釀酒作坊,這個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沒有新建酒廠冒出來的釀酒作坊,54家小作坊十分分散,雜亂,都不上規模,很多酒都非常劣質。

1949年3月徐州第一家釀酒廠成立了,如雷貫耳的85酒就誕生在這裡

當時徐州市政府是計劃,把這些私營釀酒作坊整理合併,提高產量,保證質量,但經過實地考察,發現這些地方都不適合建一個大型酒廠,因為當時的釀酒作坊都集中在南關彭城路,也就是老的萬通路,老徐州應該都知道我說的哪,還有西關的博愛街,北關牌樓南邊,當時考察之後,大家一致認為酒廠建在城裡不合適,成本太高,還得從新建廠房,當時全國上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需要錢,最需要的就是錢,所以考慮再三,最後敲定了徐州南關的都天廟,畢竟這地不用從新建房子,現成的都天廟不用白不用,短短的四個月之後,1949年的3月,國營徐州釀酒廠成立了。

1949年3月徐州第一家釀酒廠成立了,如雷貫耳的85酒就誕生在這裡

建廠初期一共是39個人,一部分來自外招的釀酒師傅,還有幾個小釀酒作坊合併過來的釀酒工人,再加上山東解放區過來的8名管理人員,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仔細看下去,問題又很大,首先管理人員是不懂釀酒的,而懂釀酒的師傅又沒有管理權,在加上當時的社會背景,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歷史的必然,而且當時並沒有現代化的釀酒裝置,還是用土辦法釀酒,酒的質量怎麼樣,全靠老師傅的經驗,用四句話就能概括當時的情況,一鋪一蓋兩麻袋,夏光身子冬赤腳,腳趟手握看酒色,聞聞酒味定酒量,這裡面的前兩句,是說當時的工作條件艱苦,工人睡覺就兩個麻袋,一個鋪一個蓋。

1949年3月徐州第一家釀酒廠成立了,如雷貫耳的85酒就誕生在這裡

夏天就光著身子幹活,冬天赤著腳,其實一直到我們現在,很多堅守傳統工藝的釀酒廠,還一直秉承著這個優良傳統,光著膀子赤著腳,我這沒有說茅臺哈,茅臺少女踩曲大家都是知道的,不用過多贅述,徐州釀酒廠發展到1949年,徐州市政府還把南關,西關,北關三個地方的釀酒裝置,全都集中到了都天廟,裝置多了,場地就不夠了,他們就在院子裡搭個大棚,作為新增的釀酒車間,開始釀酒,這個大棚我先科普一下,我怕很多小夥伴不知道,這個大棚就是我們農村用來種瓜果蔬菜的,它可以反季節種植,冬天也比較溫暖,但它的構造十分簡單,就一個框架,一層塑膠布,所以大家想一下,當時釀的酒質量能高嗎?那肯定高不了,在加上當時流行的後兩句話,腳趟手握看酒色,聞聞酒味定酒量,基本可以斷定當時釀酒質量肯定高不了,在當時白酒雖然是主要的發展產業之一,但知識和技術的匱乏,嚴重製約了白酒的發展,這就為白酒技術革命製造了條件。在此之後就誕生了煙臺試點,茅臺試點,汾酒試點,這些試點的推進,都給白酒行業做了巨大的貢獻。

1949年3月徐州第一家釀酒廠成立了,如雷貫耳的85酒就誕生在這裡

後續更多內容,持續關注大柚子的白酒江湖。我下期接著聊。

TAG: 釀酒釀酒廠徐州當時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