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陝北雜糧美食,你可能都沒聽過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這麼多陝北雜糧美食,你可能都沒聽過

『 陝北的雜糧總被賦以巧思。』

陝北,一個以多樣主食聞名的地方。從別具匠心的細糧,到富有嚼勁的粗糧,它們一同構成了陝北食物的多樣性。其中,陝北的雜糧更是被賦以巧思,變幻出諸多的模樣。今天,就讓我們開啟這場雜糧美食拾遺的旅途,一窺陝北之地的獨特味道。

01

攤黃兒

陝北人的兒時記憶中,總有一口“攤黃兒”的味道。“黃”是顏色:攤黃兒的麵糊多用糜子面或玉米麵兌白麵和成,餅皮呈金黃色;“攤”指做法:頭天晚上發酵好的麵糊兌入鹼水,調勻後成稀糊狀,倒進攤黃兒鏊子裡。

鏊子用生鐵特製,有三條腿,方便燒柴。底部凸起,燒熱後用“油抹子”刷層油,將麵糊倒在中間,自然流滿整個鏊底。加蓋用慢火烙蒸,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處,聽到水汽“滋滋”聲時取出,對摺成半圓形,民謠裡“中間薄薄開眼眼,稜稜厚厚黃邊邊”的攤黃兒就做好了。剛出爐的攤黃兒外皮酥脆,裡面卻是鬆軟的,吃在嘴裡軟糯酸甜。

這麼多陝北雜糧美食,你可能都沒聽過

攤黃兒有微微發酸的口感,在“山食農家小院”能夠吃到(於楚眾 攝)

陝北各地吃攤黃兒的習俗各不相同。

在榆林,攤黃兒起源於“寒食節”不能生火的舊俗;在子洲等地,流傳著“四月八,不吃攤黃兒不得發”的說法。

相傳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這一天不僅牛可以休息,農民們也能在家做一頓攤黃兒。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攤黃兒是過節才有的好吃食。今天,在陝北街頭和飯館,都還能看到攤黃兒的蹤影。我在榆林市的“山食農家小院”的雜糧自助餐裡,吃過一次不錯的攤黃兒。也可以閒逛到當地的早市上看看。攤黃兒的配方在不斷創新,有用高粱面、蕎麵等製成的,也有撒蔥花、花椒的。第一次吃,還是要感受一下傳統口味。

02

沙米粥

沙米是野生植物沙蓬的草籽,生長在乾旱潔淨的沙丘凹處及沙地邊緣。之所以被稱作“米”,因其是舊時重要的救荒植物。沙漠地區超高的積溫和日照時長,在沙米中凝結成豐富的營養物質。

康熙帝曾細數沙米的好處:“益脾胃,易於消化。好吐者食之,多有益。”沙米的營養價值雖高,採收沙米卻是一項苦力。野生沙米顆粒很小,打沙米的人需要到處跟著撿。即使一叢茂密的沙米,打出的草籽也只有一小包。

這麼多陝北雜糧美食,你可能都沒聽過

沙米粥中以沙米為原料,還有多種輔料,是榆林“草地緣”餐廳的代表菜(於楚眾 攝)

榆林一帶的吃法,是將沙米熬製成粥。這也是榆林市草地緣餐廳的主打。沙米和羊肉一起煮,口味重的客人不妨選擇風味更濃郁的風乾羊肉。熬得差不多加小白菜,臨關火再灑澤蒙花的油。沙米遇水後越煮越黏稠,越煮越光。

熬好的沙米粥滑潤鮮美,有淡淡茶香,特別適合喜愛喝酒的陝北人暖胃與解酒。

03

渾酒

陝北人進入臘月就要忙做渾酒,以備春節時待客用。在西安經營羊瑞堂鐵鍋燉羊肉的陝北人高福堂告訴我,春節餐廳不打烊,能安慰陝北籍員工的就是這一口渾酒。

城中老鄉會專門過來討一碗酒喝,瞭解陝北年俗的客人當然也不能錯過。如果你正月去到一家陝北人的餐廳,即使選單沒寫,也可以問問服務員是否有這種渾酒可以品嚐。它可能就是員工們的私藏。

酒穀米做的渾酒味道最好——

要先把酒穀米泡軟,再磨粉上蒸鍋,接著拌入酒麴,密封在缸子裡放在熱炕頭上發酵。

兩三天之後,缸子要拿到院子裡去凍,凍得越結實,將來酒就越甜。喝的時候渾酒要煮。冷水下鍋將它化開,等到微微冒泡就關火,這樣香氣就能存留。

酒穀米做的渾酒顏色發黑發青,不如軟糜子做的金黃好看,所以現在也多用軟糜子來做。酒穀米的味道更加香醇,價格也更高一些。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裡有“熱騰騰的米糕擺上桌,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指的就是這種渾酒。

04

蕎麥碗託與蕎麥涼粉

這兩樣食物都來源於蕎麥糝子。蕎麥去殼之後再打成碎粒就是蕎麥糝子。將糝子加水後反覆揉搓,等到汁液濃稠、用勺子撈起可以滴線,注入碗中蒸熟晾涼就是碗託。如果水加得多,煮熟冷卻後就成為涼粉。碗託吃起來厚實筋道,涼粉則輕盈爽口,是截然不同的口感。

這麼多陝北雜糧美食,你可能都沒聽過

“山西釀皮碗託”的羊肝碗託麻辣鮮香(於楚眾 攝)

碗託可以用刀在碗裡劃開,或是扣出來切成條,再來和調料拌食。除了加入蒜泥、醋、醬油、辣醬油外,肝子碗託在陝北也頗為流行。肝子既可以是豬肝,也可以是羊肝。

定邊縣城的“山西釀皮碗託”店以羊肝碗托出名。老闆李士民在上世紀80年代就從山西來到定邊,和本地人學習小吃製作。

他的羊肝是用油和辣椒、花椒一起炸過,特別麻辣鮮香。

另外靖邊縣城的“賈秀英餃子館”則擅長粉湯和涼粉。粉湯其實就是涼粉熱食。把刮下來的涼粉放在骨湯裡煮,加入雞絲、牛肉和豬肉,以及菠菜、豆腐、海帶等等。粉湯搭配餃子,據說是陝北人大年初一的必備食物。

賈秀英家的骨湯,用了雞骨、牛骨和豬骨熬製三個多小時製成,這讓這道小吃的鮮美豐富程度不亞於榆林大菜“拼三鮮”。涼拌的涼粉則在夏天提供,用醃製洋姜的酸汁和澤蒙花的油一起來拌。

05

蕎麥殼殼

蕎麥作為麵食,餄餎最為常見。殼殼見過別人描述,現實中卻不好尋找,因為製作不易。幾經輾轉,才在靖邊縣城找到了這家“樊記排骨燴菜殼殼館”。

蕎麥殼殼,是把蕎麥麵捏成一種中間空鼓的貝殼形狀,體積如餃子一般大小。老闆樊文東告訴我,要把蕎麥麵弄出中空造型,必須要溫水和麵,溫度又要掌握好,否則面太黏就直接粘在手上了。手的速度還要快,不然中間又會塌掉。

這麼多陝北雜糧美食,你可能都沒聽過

蕎麥殼殼把中間捏成空鼓的形狀十分考驗技術。這是“樊記排骨燴菜殼殼館”老闆娘的絕招(於楚眾 攝)

這家店的慣常做法是把殼殼煮好,再澆上酸菜豬肉的臊子。如果提前要求,老闆可以提供一種生燜的方式,就是在燉豬肉酸菜時,把生的殼殼蓋在上面一起燜熟,這需要更長的時間。

蕎麥殼殼的特殊造型,讓它能夠完全入味,兜住湯汁。每一口都有酸香的汁水滲出,彷彿得了灌湯包的神韻。

06

油饃饃

油饃饃是陝北人逢年過節家中必備的吃食。在周磊經營的“山食農家小院”裡,冬天也會提供。周磊介紹,一般在年節前一到兩天,油饃饃的製作就要開始了。

軟糜子和一些硬糜子一起,泡軟、去皮、碾磨成粉,再用細籮將其籮成細面。為了讓麵餅更加香甜可口,有人會增加一道炒制部分麵粉的工序,這樣既減少了軟米的黏度,也炒去了軟米的苦味。接著再取出部分麵粉,用滾開水攪拌成稠糊狀,放在籠屜或者鍋裡蒸熟。將炒的、蒸的和其餘生面和在一起,揉成麵糰,隨即放在熱炕頭蓋上厚被髮酵一晚。第二天,麵糰膨起,加入一點鹼,使勁兒攪勻,這樣才算把油饃饃的面準備好了。

捏製饃饃的過程也有不少講究。麵糰不能直接用手壓制,因為軟糜子會粘在手心,最好拿一塊紗布上下裹住麵糰,然後再往下將其壓扁。揭開紗布後,用竹筒或頂針在中心挖出一個小孔,就形成了外圓內也圓的形狀。開鍋將油燒至八成熱,把油饃饃面放進去,瞬間油香四溢。等到麵糰變得金黃酥軟,就可以出鍋了。

陝北人往往用一根筷子把剛炸好的油饃饃穿起來,一個個圓圓胖胖的油饃饃擠在一起,正像一串銅錢,因此在陝北民俗中它也象徵著富裕吉祥。

07

粉漿飯

這是一種形似北京豆汁、味似豆汁,做法也類似豆汁的年食小吃。

榆林市塞上飯莊的廚師史雙魚介紹,粉漿飯來自制作綠豆澱粉時剩餘的殘汁。綠豆在經過泡軟、脫皮、磨漿等工序後,再把它們放到一個沙筐裡搖晃或者靜置兩三個小時,讓綠豆澱粉和漿水分離。

這麼多陝北雜糧美食,你可能都沒聽過

紀錄片《奇食記:豆汁兒》

接下來往過濾好的漿水中按各人喜好加入小米、大米、黃豆、高粱等糧食,還可以加入羊肉丁,一起熬製成粥。煮好的粉漿飯稠稀適宜,米豆軟爛,神木地區也把它叫作“粉糊糊”。

初入口時,粉漿飯那綠豆發酵後濃郁的酸香,給人帶來強烈的味覺衝擊。但因為其發酵時間較短,口感的“酸”尚不及豆汁。再佐之以炒豆腐、炒酸菜,以及醃製的韭菜、玫瑰大頭菜等各類鹹菜,酸味就漸漸中和了,慢慢品嚐出豆香、米香。

當地有句土話“粉漿飯、憋灰漢”,就是說粉漿飯含水量大,易於消化,越吃越覺得開胃爽滑,歇一陣還能再吃幾碗。又因為它“包羅永珍”,什麼食材都可以與之搭配,難怪榆林城裡有“粉漿飯吃倒當鋪”“不要小看粉漿飯,吃倒塌地主沈十萬”的俗語流傳。

這麼多陝北雜糧美食,你可能都沒聽過

END

本文作

:丘濂

微信編輯:阿鼠

微信稽核:L。L。

TAG: 黃兒陝北沙米粉漿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