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子曰:“父在,觀其志 ①;父沒 ②,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 道 ③,可謂孝矣。”——《論語·學而》

【註釋】 ①志:志向。 ②沒:通“歿”,死亡、去世。 ③父之道:父親的遺志。

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翻譯】孔子說:“父親在世時,要觀察兒子是否有繼承父親的志向;父親去世以後,要觀察兒子的實際行動,是否按照父親的遺志在進行,三年或多年大概還能繼承不變,應該可以稱他為孝子了吧。”

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解讀】

孔子重孝道。作為孝子,父親在世時,要立有大志,為父親爭光。在父親去世後,則要觀察他的行為,看他是否堅守父親的為人處世之道,繼承父親未竟之事業。這些做到了,就可以稱之為孝子了。在中國文化中,家文化是核心,而家文化的傳承主要依靠孝道,而孝道本身又是家文化的根本,所以父親遵循孝道以待祖父,兒子遵循孝道以待父親,這樣仁孝文化就能得以傳承下去,至於說父親是打鐵的,兒子是否一定要繼續打鐵事業,則要依據社會的需要、子孫的喜好特長以及各種優劣條件綜合考慮而定。但是有一點不能不知,也不能不忘,即“五穀民之司命也”,意思是說,土地是家文化得以傳承的根本,土地既是生存的根本條件,又是艱苦樸素精神的源泉,還是能致人而不致於人、能獨立自主的根本。因此家文化與農耕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永遠生生不息的基礎。我們祖上留下這樣的家訓:勤耕立身、禮樂修德、互惠通財、習武禦侮,還有“良農可傳百世,富商不及三代”。大概說的就是永遠都不要離開土地,永遠都保持勤奮的精神,不圖智巧,不圖奢華。這樣,才能可持續的生存與發展。

雷原於益梅居

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如何正確理解家文化的傳承

TAG: 父親文化孝道孝子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