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秋分下雨,農民愁”,愁什麼?真的合理嗎?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秋分的到來不僅是劃分秋季的第16個節氣,也是晝夜平分、冷暖交送的日子。《春秋·範路》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秋分陰陽各半,晝夜寒暑。”同時,秋分的到來,預示著秋收和秋季的繁忙,被稱為“夏播秋收”。秋分在農業活動中起著重要的指示作用。自古以來,農民耕種收割時,都要看節氣,聽農諺來判斷什麼時候做什麼。其中,農諺是基於節氣進行觀察、總結、檢查和指導的結果,可以對農事做出更準確的安排。農民諺語說:秋分下雨,農民為什麼著急?原因是什麼?

俗話說“秋分下雨,農民愁”,他們愁什麼呢?真的合理嗎?

秋分的季節分析。

俗話說“秋分下雨,農民愁”,愁什麼?真的合理嗎?

每年的陽曆9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就是秋分時節。關於秋分的具體含義,可以從“分”的“四義”來分析,分秋、冷暖、晝夜、南北半球。因為,秋分那天,太陽與赤道重合,南北晝夜相等。秋分過後,晝夜時間開始傾斜,氣候也發生變化,從初夏的炎熱到秋季的涼爽過渡。

同時,秋分節氣的到來更多的是對農耕的反饋。除了正常的作業,秋分表示秋天最忙的時候,也就是秋收秋種的到來。所謂秋分定為每年的中國豐收節。就像指尖的家鄉,每年秋分前後,村裡都是水稻收割。當然現在大戶種糧,收割時間也耽誤了不少。至於糧食的秋收,也有很多農村俗語,比如“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時節種小麥正合時宜”,還有“秋分白雲來,好歌好飯遍地種”,分別表達了華北種冬小麥,江南種兩季稻的時間。

俗話說“秋分下雨,農民愁”,他們愁什麼呢?真的有意義嗎?

為什麼秋分下雨?

俗話說“秋分下雨,農民愁”,愁什麼?真的合理嗎?

村裡老人說秋分下雨不是好兆頭,隨口說了一句:“農民擔心秋分下雨。”。為什麼農村老人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一、農民諺語的形成過程。對於農民來說,根據節氣總結的諺語更多的是關於農耕活動。預測未來氣候,判斷收穫量等。,因為在農民以農業為主的時代,能收穫多少糧食,以及能否收穫關係到生存。農諺的形成是老一輩農民長期總結,更多的是經驗的結晶。秋分下雨不利於收成。

二是秋分前後對農事活動的需求。就北方地區而言,糧食剛剛收割,準備播種。秋分的雨水說明後面雨水較多,容易造成土壤板結,不利於秋季種植。就中部地區而言,秋分是收割水稻的季節。雨水過多造成倒伏減產,潮溼的稻田不利於收割,甚至收割後也不利於晾曬。

俗話說“秋分下雨,農民愁”,他們愁什麼呢?真的有意義嗎?

俗話說“秋分下雨,農民愁”,愁什麼?真的合理嗎?

所以農村俗語“秋分只怕雷電,米多貴”也表達了這個意思。當然,秋分是否下雨,取決於不同地方的環境差異。那些等待水來種植穀物的人自然想要一些雨水。但是,不得不說,農村俗語的形成充滿了老農民的智慧。你覺得這個怎麼樣?歡迎留言討論。

TAG: 秋分下雨農民收割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