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衝刺AI第一股三年多虧損近143億

曠視科技衝刺AI第一股 三年多虧損近143億

本報記者/曲忠芳/李正豪/北京報道

在衝刺港股IPO失利一年多後,曠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曠視科技”)向A股科創板發起新的衝擊。

3月12日,上交所官網顯示,曠視科技首次公開發行存託憑證(CDR)並在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根據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曠視科技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53億份CDR,擬募集60億元資金。

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自2017年至2020年9月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累計虧損額為142。50億元。對此,曠視科技方面表示,公司尚未盈利及存在未彌補虧損,主要原因是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量導致的賬面虧損,以及公司正處於發展期,投入大量資源用於研究創新及市場開拓。在2017年、2018年、2019年裡,曠視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別為2。02億元、6。06億元、10。35億元,而2020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超過7億元,研發人員超過1400人,在員工總數中的佔比超過52%。

事實上,曠視科技衝擊科創板在業界看來並不意外。一方面,包括曠視科技所在的計算機視覺賽道在內的人工智慧領域,屬於戰略新興行業,因研發投入成本巨大,前期依賴股權融資發展起來的AI獨角獸迫切需要從二級市場開啟募資通道;另一方面,前有曠視科技衝刺港股失利的經歷,政策相對寬鬆、投資熱情不減的科創板,已越來越成為AI企業IPO的首選。

持續虧損,研發投入逐年增長

曠視科技在招股書中對自身的定位是“一家聚焦物聯網場景的人工智慧企業”。2017年、2018年、2019年,該公司的營收分別是3。04億元、8。54億元、12。60億元,而歸屬於母公司的淨虧損分別是7。7億元、28。0億元、66。4億元。2020年1~9月,總營收為7。2億元,淨虧損為28。5億元。不難計算,曠視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9月不到4年的時間裡虧損總額超過130億元。根據曠視科技方面披露,截止到2020年9月末,該公司累計未彌補虧損為142。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曠視科技重點強調了自身的研發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17~2019年三年裡,曠視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別超過2億元、6億元、10億元,分別佔當年總收入的66。5%、70。9%、82。2%。而2020年前三季度裡,該公司的研發投入超過7億元,在總收入的佔比達到了104。16%。

從營收結構來看,曠視科技重點深耕的三大賽道,即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其中,消費物聯網是2012年——曠視科技成立的第二年開始進入,包括雲端SaaS和移動終端兩類,貢獻了近三成的收入;2015年起公司開始佈局城市物聯網業務,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營收佔比超過64%;而供應鏈物聯網始於2017年,重點切入的是供應鏈中的物流環節(其他兩大環節是生產、零售),目前營收貢獻佔比約在7%。

除此之外,曠視科技主營業務毛利率年度波動較大,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前9個月,毛利率分別是50。96%、62。23%、42。55%及44。24%。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8月時,曠視科技曾向

港交所

提交了IPO申請,但約兩個月後包括曠視科技在內的28家中國公司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隨後IPO事宜被擱淺,曠視科技遂放棄了赴港IPO。

此番,曠視科技轉而衝刺科創板。相比於一年前,從擴大現場檢查範圍和力度等政策風向來看,科創板的監管力度趨嚴。自今年1月以來,已有20多家申請企業的IPO申請處於終止狀態。另外,同樣以計算機視覺技術起家的依圖科技,據3月11日上交所的訊息,已“中止”其發行上市稽核。

AI商業落地競賽,前景待考

眾所周知,曠視科技與商湯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均是以計算機視覺技術起家,在曠視科技提交IPO申請之前,雲從科技、依圖科技的IPO招股書也披露了各自的業務模式及財務狀況。《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對比發現,三家AI獨角獸招股書裡介紹的業務模式不盡相同,但其所講的“故事劇本”類似,比如核心技術團隊出身好、高學歷員工佔比高、營收逐年大幅增長、研發投入大,短期內無法盈利。

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機構人士告訴記者,對於AI獨角獸來說,現在上市是一個最好的時機。前不久透過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新一代人工智慧”被置於“科技前沿領域攻關”欄目的首個位置,與此同時,很多政策資源也在向AI領域傾斜。除了政策“紅利”之外,像曠視科技成立10年了,按照股權投資的一般規律,已到了回報的時候,AI企業也迫切需要靠二級市場募資“補血”。自2020年科創板“AI晶片第一股”

寒武紀

上市以來,AI領域的投資熱情未減,整體環境較好。同時,證監會對科創板的監管力度也在強化,“AI企業必然要搶著趕緊上市募資”。

記者注意到,曠視科技在招股書中約有84次之多提到了人工智慧的商業化“落地”,而商業落地也成為擺在AI獨角獸面前的最大考題。

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艾媒諮詢的資料,中國有高達42%的企業應用計算機視覺相關技術,2019年中國計算機視覺行業市場規模達450億元。隨著計算機視覺技術日趨成熟,計算機視覺在泛金融、消費電子、網際網路娛樂、醫療影像等領域的應用將不斷深入,預計到2021年中國計算機視覺的市場規模可達1120億元,2017年至2021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01。45%。

如何衡量AI企業的商業落地是否成功?在謙詢智庫合夥人龔斌看來,說某個公司在某個領域或行業裡實現了AI技術的落地,那麼它的產品及服務一定是能夠在生產環境交付的,且能規模化複用,並且對企業客戶有實際的降本增效作用,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或科研層面。

針對AI技術的商業落地問題,曠視科技方面給出的解答是,目前公司已構建起軟硬一體化產品體系,它並不是簡單的“軟體+硬體”疊加概念,兩者之間不是分裂的,而是強調“軟體+硬體”的協同設計和聯合最佳化。更為重要的是,軟硬一體化產品體系滲透了各主營業務板塊。在成長空間巨大的AIoT(AI+IoT,人工智慧+物聯網)領域,曠視科技深耕三大賽道,先後進入消費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自2017年至2019年,三大主營業務均實現了翻倍甚至數倍的增長幅度。儘管如此,曠視科技深耕三大主營業務,距離實現業績扭虧、證明自身的盈利能力顯然還有一段路要走。

曠視科技衝刺AI第一股三年多虧損近143億

TAG: 曠視科技AI2017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