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長之死到七國之亂,劉邦漢初封王制度終成禍患

從劉長之死到七國之亂,劉邦漢初封王制度終成禍患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08,《秦漢史話》連載18,歡迎收看。

文景時期推行的黃老政治,對穩定政局、恢復經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同樣為諸侯王勢力、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文景時期的吳楚之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

西漢建立之初,劉邦大封同姓子弟為王,建立許多諸侯國。它們佔有廣大的領土,在政治上、經濟上擁有較大支配權,具有相對獨立性。

這就為漢王朝培植離心力量,埋下了種子,創造了溫床, 最後發展成為西漢社會的禍患。

01、濟北王劉興居之亂

諸侯王國初立之時,各國經濟實力薄弱,一時無力與漢廷分庭抗禮;而且多數諸侯王年齡還小,漢廷所派丞相及太傅,基本上能左右王國事務。

劉邦死後,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也起了催化的作用。經過近20年的休養生息,諸侯國的經濟力量有了比較大的發展,甚至於“富垮天子”。

漢文帝時期,羽翼日趨豐滿的諸侯王勢力,離心傾向日益顯著,終於發展成與漢廷相對抗的政治勢力。文帝三年(前177),濟北王劉興居起兵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

劉興居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子,城陽王劉章的弟弟。呂后時,劉興居曾封為東牟侯,宿衛長安。後來大臣誅滅諸呂,劉章居功自傲,希望能夠封王趙地;劉興居慾望不減其兄,也尋思得到梁地。

漢文帝即位後,因為當初劉章兄弟企圖擁立齊王劉襄為帝,所以只割齊兩個郡作為他們的封地,引起他們極大的不滿。一年之後,劉章死了。這時正值匈奴入侵河套地區,劉興居乘機起兵反叛,最後兵敗自殺。

劉興居公然以武裝對抗漢廷,表明這個漢室的輔翼,此時已經發展成為漢廷的對立面。在諸侯王勢力中,濟北王力量不為大尚且如此,其他諸侯王就更加無視漢廷的存在了,只是矛盾尚未激化。

果然,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也反了。

從劉長之死到七國之亂,劉邦漢初封王制度終成禍患

02、被文帝一味縱容的劉長

劉長是漢文帝的異母弟,劉邦晚年立為淮南王。

劉長驕橫恣肆,作惡多端,文帝卻常常寬恕他。

劉長的母親曾因貫高的謀反案受到牽連,被關押在監獄,當時得寵於呂后的審食其不肯救她,最後被迫自殺。文帝三年(前 177),劉長入朝,為了報母之仇,在長安公然殺了審食其。漢文帝再一次赦免他。

但漢文帝一再的寬宥,卻助長了劉長囂張的氣焰。

劉長回到封國之後,舉動更加肆無忌憚。他不用漢法,為所欲為,甚至儀制等同漢廷。他驅逐漢廷所置官吏,自置相及二千石官員。又在封國內自作法令,擅自刑殺無辜,封官賜爵等等。

劉長的所作所為,已經把封國變為獨立王國。漢文帝無可奈何,讓薄昭用書信規勸他,結果劉長更加不滿。文帝六年(前174), 劉長公然糾集人馬,在谷口發動叛亂,並派人與閩越、 匈奴取得聯絡。事情敗露後,丞相張蒼及其他大臣上書,認為劉長罪當棄市。

但是,漢文帝又免他死罪,只是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從劉長之死到七國之亂,劉邦漢初封王制度終成禍患

03、吳王劉濞終成禍患

吳王劉濞,則利用封國的自然資源,不斷擴張勢力。

他在豫章郡採銅,大量鑄造錢幣;又利用近海的方便條件,廣收煮鹽之利,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了收買人心,他免除封國內的賦稅,招攬天下亡命之徒,不斷髮展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實力。

文帝時,劉濞的兒子與皇太子(即景帝)擲採下棋,雙方發生爭吵,結果被皇太子打死。漢文帝派人將屍體運回吳國,劉濞怒稱“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埋葬。

從此,劉濞稱疾不朝,簡直不把漢廷看在眼裡。漢文帝乾脆賜他几杖,以年老為名,准許他不用朝請。

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到文景時期,實際上已成為對抗漢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深感這一社會病態的嚴重性,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梁太傅賈誼就是其中一人。

文帝六年(前174),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指出如今天下的形勢,像一個患腫病的人,小腿腫得幾乎像腰一般,一個指頭就像腿那麼粗,平坐不能屈伸,一兩個指頭疼痛起來,就難以忍受。如不及時救治,必將成為痼疾。

因此,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對策,即分割諸侯王國的領土,縮小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們的勢力。

然而,當時漢文帝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

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漢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為六國。其中封劉將閭為齊王、劉志為濟北王、劉賢為淄川王、劉雄渠為膠東王、劉印為膠西王、劉闢光為濟南王,加上劉喜再封為城陽王,則齊地實際分為七國。

不久,又將劉長的封地淮南分為三國:即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

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施行。

但是,漢文帝來不及解決諸侯王勢力惡性發展的問題,七年之後就死了,這個社會問題只得留給他的兒子景帝來解決。

漢景帝即位之後,吳王劉濞日益驕橫,反跡也越發明顯。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收歸漢廷直接統治。他對景帝說,如今齊、楚、吳三國,半分天下。吳王劉濞稱病不朝,招致天下逃亡之人陰謀作亂,嚴重威脅漢廷的安全。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

漢景帝把它交給公卿、列侯及宗室商議,只有竇嬰反對晁錯的主張。

從劉長之死到七國之亂,劉邦漢初封王制度終成禍患

04、七國之亂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漢景帝根據晁錯的建議,分別削奪部分有罪的諸侯王的封地。他首先削去楚王劉戊的東海郡,又削去趙王劉遂的常山郡,繼而削奪膠西王劉卬六個縣。接著,漢朝中央又計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

劉濞知道削藩是漢廷的決策,便決計發動叛亂。他先派中大夫應高聯絡剛被削奪封地的膠西王劉卬,稍後又親自到膠西與劉卬面約。

劉卬謀叛更急,他派人約定齊王、淄川王、膠東王、濟南王一同起兵。當時,楚王劉戊因被削奪封地,與劉濞早就通謀反叛。

諸侯王勢力聯合與漢廷的公開對抗,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正月,漢廷削奪吳國會稽、豫章郡的詔書剛剛下達,劉濞當即殺漢吏二千石以下,發國中年62歲以下, 14歲以上男子20餘萬人,於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起兵反叛。他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遍告各諸侯國,以便合兵西攻。

訊息傳來,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

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叛亂”,終於爆發了。

七國起兵之後,原來曾合謀反叛的齊王劉將閭,後來反悔而背約守城,結果齊都臨淄首先遭到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四國聯軍的圍攻。

趙王劉遂則一面陳兵趙國西界,等待與吳楚兩軍會合,一面派人與匈奴聯絡,準備連兵西進。

劉濞發難後,即率軍西渡淮水,井與楚軍匯合,然後向西挺進。吳楚兩軍合攻梁國,先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殺數萬人,氣勢十分兇猛。梁王派兵迎擊,結果梁軍大敗,士兵紛紛逃亡。梁王只好退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等待朝廷的救兵。

吳楚七國叛亂爆發,使漢廷內部的矛盾,也隨之表面化。晁錯建議景帝親自將兵鎮壓,由他來鎮守關中。景帝派太尉周亞夫領36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又派竇嬰屯守滎陽,監視齊、趙之兵。

這番軍事部署雖然無懈可擊,但是漢景帝的搖擺不定,卻給了袁盎以可乘之機。

袁盎原為吳相,與劉濞關係甚密。漢景帝即位,晁錯為御史大夫,對袁盎接受劉濞的財物,曾給予懲處。吳楚叛亂髮生,袁盎對景帝說,晁錯削奪諸侯王封地,才引起這場叛亂。只要殺了晁錯,赦免吳楚七國,恢復原來封地,叛亂即可平息。

漢景帝只圖平息叛亂,果然相信袁盎的話,並以大逆無道之罪,腰斬晁錯於東市。但是景帝殺了晁錯,吳楚七國並未罷兵。當時謁者僕射鄧公,曾經對景帝說,劉濞“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陰謀奪取帝位,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晁錯成為這場鬥爭的犧牲品,景帝后悔莫及,於是決定以武力平息叛亂。

從劉長之死到七國之亂,劉邦漢初封王制度終成禍患

05、周亞夫平叛

當時,吳楚兩軍正在繼續攻梁。周亞夫率軍至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梁王幾次求救,他置之不理。周亞夫派弓高侯韓頹當等,將輕騎兵出淮泗口,堵絕吳楚軍的退路,又切斷叛軍的糧道。

吳軍士卒糧絕飢餓,幾次挑戰,周亞夫始終堅壁不戰。吳、楚士卒因飢餓而紛紛逃散,不得不引兵撤退。這時,周亞夫率精兵追擊,劉濞兵敗棄軍,只帶數千人連夜逃亡,楚王劉戊被迫自殺。

劉濞棄軍逃亡,吳軍紛紛投降。劉濞渡過淮水,逃至丹徒 (今江蘇鎮江東),又退保東越。他收聚亡卒萬餘人,企圖繼續頑抗,最後為東越王所殺。劉濞的兒子劉駒,則逃到閩越去了。

不久,漢將欒布等人,率兵到達齊國,擊破三國叛軍,解除了臨淄之圍。膠西王劉卬兵敗自殺,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則被漢廷處死。

酈寄將兵至趙,劉遂退守邯鄲城。酈寄連攻數月不下,後來欒布破齊之後,移師邯鄲,並引水灌趙城,趙王劉遂自殺。

至此,這場七國叛亂持續了三個月,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漢景帝平息七國叛亂後,將吳、趙等諸侯國分割成幾個小國,以削弱它們的力量。同時,規定諸侯王不得“治國”,將王國官吏的任免權收歸漢廷,又裁減王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等職官,剝奪和削弱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力。

從此,諸侯王只衣食租稅,王國幾乎與郡縣相仿。

文景時期採用賈誼和晁錯的建議,以削弱諸侯王離心力量的發展,對維護西漢統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也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打下了基礎。漢初推行的諸侯王國制,至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是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至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採取相應的措施。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秦漢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TAG: 漢廷諸侯王史話劉濞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