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酒,是江湖

蒼茫天地幽,唯戀一壺酒!江湖遊歷,且行且歌且酒。

金庸說,酒即江湖,江湖即酒。

遵義酒的江湖,最早得從鹽道說起。

貴州向不產鹽,“川鹽入黔”是貴州歷史上用鹽的主要途徑和消費方式。川鹽入黔經由赤水河和烏江兩條水道。

鹽道帶動了烏江及赤水河流域經濟、交通、文化及民族關係的協同發展,形成了烏江和赤水河流域各社會階層的互動、開放與交流,沿岸運輸業、釀酒業、採礦業逐漸興起。

鹽自四川分四個口岸進入貴州各地,永寧入黔稱永岸,合江往仁懷入黔稱仁岸,涪州進黔稱涪岸,綦江入黔稱綦岸。

仁岸是川鹽入黔上岸的第一個鹽運碼頭。川鹽入黔數量,仁岸獨佔三分之二,在鹽運的帶動之下,茅臺的商業和貿易嶄露頭角,正是由於鹽運業的發展,茅臺鎮釀酒業異軍突起,形成了酒與鹽相生相融的經濟態勢。

這酒,是江湖

誠然,對於各個時代的中央政府來說,仁岸在疏通赤水河運道、增加運量、降低運輸成本、平抑鹽價等方面尤為重要,故仁岸被視為重鎮。

雍正年間,隨著貴州建制的定型、完善與成熟,以及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中央政府對貴州的治理也在不斷加強,赤水河航道治理被提上日程,貴州政治、經濟邊緣化狀態日漸得到改觀。

乾隆十年(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開鑿赤水河道,但未能完全疏通。光緒三年(1877年),丁寶楨為了把貴州和雲南的銅、鉛、木材等運到北京,再把川鹽運到貴州,奏請光緒帝批准,再次治理赤水河。

此刻赤水河早已成為川鹽入黔的大通道,各地商賈往來不絕,鹽,開闢了經濟的繁榮。一批港口城市、商業城鎮開始興盛起來,赤水河下游的赤水港在民國時期成為貴州西北的門戶和大港,史料記載:港口裝卸搬運愈繁,港區鹽船百餘艘,總載量2000餘噸,年吞吐量達二三萬噸,為全省之冠。

“蜀鹽去貴州,秦商聚茅臺”,黔北地區的商業因鹽運而繁榮,酒業因商貿而昌盛。

無論水碼頭還是旱碼頭,鹽、茶、酒商旅往來頻繁,腳伕和馬幫絡繹不絕,客棧、客店和馬店相繼出現。永興、金沙、鴨溪、打鼓場等旱碼頭也隨之繁華起來。

繁華的市井從不缺少燈紅酒綠,江湖種種恩怨,幾杯美酒下肚之後,皆可把酒言歡。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楊邊。江湖聚義,酒是最好的語言。

鹽商、茶商等各路客商相聚這裡,為商貿來,為人情聚,道不盡的俠骨柔情,訴不完的離別傷情,聽不厭的兄弟情義,唱不完的英雄曲歌,這江湖的義盡在酒中。於是,美酒和情義隨鹽商、茶商去了四方。

這酒,是江湖

清道光年間仁懷直隸廳同知陳晉熙在《茅臺村》中寫到“家唯儲酒賣,船隻載鹽多”。

鹽道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的交融成為黔北區域協作的雛形,川鹽入黔與赤水河流域的酒文化協同發展,特別是在明清時期,曾經邊緣化的貴州被納入區域協同發展的佈局,貴州進入中央政府的視野。

此刻,寂靜的赤水河緩緩流淌,岸邊的岩石寫滿滄桑,備壺盛酒,說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TAG: 赤水河川鹽貴州江湖仁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