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離鄉的象群 想告訴我們什麼

實拍雲南象群雨中玩泥巴:大象互相搓背 小象泥湯裡甩鼻糊臉

實拍雲南象群雨中玩泥巴:大象互相搓背 小象泥湯裡甩鼻糊臉

[第一時間]出走的野象群 象群過境村莊:渣土車改變象群行進方向

[第一時間]出走的野象群 象群過境村莊:渣土車改變象群行進方向

原標題:背井離鄉的象群,想告訴我們什麼

一群雲南亞洲象的北遷正持續引發社會關注。

儘管科學家們對於象群北遷的原因有多種猜測,但多數意見都認為主要是象群生活的棲息地遭到破壞、食物資源受影響。有專家建議,在亞洲象分佈區建立國家公園,整合已建各類保護地,建立統一、高效的管理體制。

而背井離鄉的象群又想告訴人們什麼?

據云南省北遷亞洲象群安全防範工作省級指揮部訊息,北遷象群於6月8日23時15分進入玉溪市易門縣十街鄉。截至6月9日17時,象群總體朝西南方向遷移3。7公里,持續在玉溪市易門縣十街鄉活動。

而另一頭已經離群4天的大象,於8日18時30分進入安寧市,在八街街道西南方的密林裡活動,距離象群約12公里。

現場指揮部傳來的訊息稱,9日,共投入應急處置人員及警力1297餘人次,出動渣土車和應急車輛329輛、無人機11架,疏散群眾3174戶11071人,投餵象食2。1噸,確保沿途群眾和象群安全。

目前北上象群並不是唯一遷徙的象群

一切似乎始於2020年春天。

據云南省林草部門的人員介紹,去年上半年,一群來自中國西南端中老邊境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象走出家園,開始了它們的北上旅程。一年來,象群向北遊蕩了500公里,一路上穿越森林、牧場,甚至有人居住的村莊。

這是中國從未有過記錄的路程最長的大象遷徙活動。

今年4月,準確的監測結果出來了:原生活棲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17頭亞洲象群,從普洱市墨江縣遷徙至玉溪市元江縣。

4月24日,其中2頭象返回普洱市墨江縣;其餘15頭象繼續向北遷移,途經紅河州石屏縣。5月24日,象群進入玉溪市峨山縣。5月29日,象群進入玉溪市紅塔區境內,距昆明市區不到100公里。

6月2日21時55分,象群沿玉溪市紅塔區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側前進,進入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

資料顯示,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有亞洲象250頭左右,是中國300餘頭亞洲象分佈最集中的區域。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下稱“國家林草局”)瞭解到,早在2006年6月,雲南西雙版納野象谷景區就成立了野象跟蹤臨時觀測小組,負責對野象出沒的跟蹤、觀察和記錄。

專家介紹,大象遷徙並不罕見,許多大象為了尋找更好的食物會跋涉數十公里。曾經就有一頭野生亞洲象經過中老跨境保護區域的邊境檢查站,它的行動被監控完整地拍攝了下來。

這次北上的象群也並不是唯一遷徙的象群,同一個保護區內還有另一群野生亞洲象離開了它們的棲息地,遷移了60多公里。

雲南省有關部門制訂了預防大象事故的緊急計劃,用無人機跟蹤它們的動向,疏散被這些動物造訪的居住地市民,設定緊急屏障,甚至為它們保留了數十噸食物。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下稱“亞洲象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專家團隊自去年底即對該象群進行持續監測、觀察。

目前,該中心專家團隊在一線持續分析象群完整活動軌跡、沿路植被、食物資源、地形、溫度等情況,協助當地政府和林草部門及時制定監測預警和防範措施。國家林草局雲南專員辦也派出工作組調研指導亞洲象北遷。

亞洲象的生存壓力

號稱“陸地巨無霸”的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也是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分佈在雲南普洱、西雙版納、臨滄3個州市。

研究結果顯示,亞洲象對於森林生態系統裡植物群落的改造能力是極大的:大象每天要吃掉150公斤到200公斤的植物,因此它們可以透過糞便幫助一些植物的種子進行傳播,進而顯著地改變當地某些樹種的豐富度和群落結構。

“研究還發現,一些以它的排洩物為食的昆蟲類,比如蜣螂、金龜子等,隨著亞洲象這種大型哺乳動物的減少而趨於減少。”從事亞洲象研究20多年的北京師範大學生態研究所教授張立此前表示,從長遠來看,亞洲象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有巨大作用,是生態系統裡很重要的改造者。

“而目前亞洲象主要的生存壓力,就來自於人類活動干擾造成的棲息地高度破碎化以及棲息地質量下降。”張立說。

國家林草局公開資料顯示,多年來,中央和地方在亞洲象分佈區域成立了11個自然保護區,建立了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殖及救護中心、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使得亞洲象數量呈穩定增長趨勢。

但與此同時,隨著亞洲象分佈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亞洲象保護面臨著棲息地減少、種群衰退、人象衝突嚴重等問題。

2019年12月19日,國家林草局副局長李春良、雲南省副省長王顯剛在昆明為亞洲象研究中心揭牌,並向普洱、西雙版納、臨滄等3個州市亞洲象野外研究基地授牌。

此外,中國和寮國在2009年底,劃定了“中國西雙版納尚勇—寮國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之後又新增3片聯合保護區。專家稱,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把亞洲象過境通道保護起來,另一方面也能把亞洲象現有的破碎棲息地和寮國連片的森林保護起來。

人類與動物的衝突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

根據《印度快報》報道,2015年至2019年的5年時間裡,印度共有2361人、510頭大象死於人象衝突。

2019年,根據美國媒體報道,一度野外滅絕的墨西哥狼經過圈養繁殖和重新野放,回到了美國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恢復區。但由於這些狼不斷殺死農場主的牲畜,在野生動物管理者、環境保護主義者和村民之間引發了劇烈的衝突。

專家建議在亞洲象分佈區建立國家公園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在雲南採訪時瞭解到,隨著亞洲象數量的增長,大象也時常進入人類的生活區域,直接威脅到人身和財產安全。

2010年,西雙版納州率先啟動了“亞洲象公眾責任保險”試點,投保285萬元,實際兌現補償439萬元。2011年-2016年,西雙版納州全面啟動實施了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後,共投入保費7520萬元,保險公司兌現補償8110多萬元。

此外,中央財政自2006年以來每年投入500萬元,雲南省級財政自2014年以來每年投入900萬元,州、市、縣每年投入200萬元,用於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保費。

但“十分突出”的亞洲象棲息地的質量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在提案中反映,由於人口增加、城鎮發展,以及電站、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許多亞洲象歷史分佈區成為

橡膠

、茶葉、咖啡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地,熱帶森林碎片化、保護地孤島化情況日益嚴重,亞洲象活動空間受到擠壓,棲息地適宜性下降,種群間基因交流受到阻隔,加強亞洲象及其棲息地保護及生態修復迫在眉睫。

專業學術期刊《生態學報》最新一期的《人類活動干擾下區域植被動態變化——以西雙版納為例》介紹,在西雙版納地區,局地的人類活動特別是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活動等,對熱帶雨林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不容忽視。

研究人員發現,由於人口壓力以及粗放的耕作方式,西雙版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表現為天然林破壞嚴重、次生林或灌木林地增加、經濟種植園不斷擴張等典型的熱帶地區特徵。天然林的大量砍伐、思茅松等經濟樹種以及咖啡等經濟作物的大面積種植,是導致亞洲象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研究發現,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子保護區——勐臘子保護區內,亞洲象的適宜棲息地僅有328。5平方公里,僅佔該保護區總面積的28。5%,並且主要分散在保護區的東南部和西北部,不適宜棲息地主要為村寨及周邊的農作物、橡膠林、茶葉地以及海拔較高的山地等。

近年來,多位專家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在亞洲象分佈區建立國家公園,整合已建各類保護地,建立統一、高效的管理體制”。

專家們表示,這樣做,不僅能增加亞洲象棲息地面積,有效緩解亞洲象食物源短缺、棲息地破碎化等問題,使亞洲象國家公園內約5200平方公里的熱帶森林(包含約250平方公里熱帶雨林)得到有效保護,還能透過系統修復,實現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

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對有關在亞洲象分佈區建立國家公園建議進行了公開回復。

國家林草局在答覆上述建議時表示,在亞洲象分佈區建立國家公園,“對提高亞洲象棲息地保護管理有效性、恢復邊境生態、構築國家邊境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我局在編制《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的過程中,已對西雙版納區域給予充分考慮”,“依據確定的程式、標準和規劃,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分期分批有序推進國家公園設立”。

背井離鄉的象群 想告訴我們什麼

TAG: 亞洲象象群棲息地西雙版納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