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產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標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內享用一份精品!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魚類腸道是魚類消化和吸收功能的主要器官

。魚類與陸生動物及蝦、蟹等水產甲殼動物的攝食和食物消化方式不一樣,其主要攝食方式為

吞食

,魚的口、牙齒

不具有咀嚼食物功能

,魚的胃也不具備磨碎食物功能,只起到對食物

酸化

軟化

初步消化

作用。而

營養物質消化與吸收的主要場所在腸道

,因此腸道在魚類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和能量獲得扮演重要的作用。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正常的腸道顏色,圖源:養魚經)

不同的魚有不一樣的腸道

不同的魚腸道長度與體長的關係是不一樣的,僅僅透過腸道的長度與體長的關係,就可以判斷出魚類的食性。魚的食性分成雜食性、肉食性、草(植物)食性、濾食性等

四種主要食性

。而具體是什麼食性,要根據腸道與體長關係來判定。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鱖魚)

腸道是其體長1。5倍以下的,定義為

肉食性魚類。

比如鱸魚、鯰(鯰)魚、烏魚、馬口魚、鱖魚等,鯰是其體長的0。69倍,淡水石首魚的腸係數是其體長的0。68倍,即腸道的長度是其體長的0。68倍,馬口魚的腸道與其體長相當。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胭脂魚)

當魚的腸道長度超過體長的1。5倍以上,4倍以下,則定義為

雜食性魚類。

比如胭脂魚、光唇魚、裸鯉、鯽魚等都屬於雜食性的魚類。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白鰱)

當腸道的長度是魚的體長的4倍以上,9倍以下,是定義為

濾食性魚類。

比如白鰱與花鰱等,白鰱的腸道長度是其體長的8。5倍,花鰱的腸道長度是其體長的4。6倍。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草魚)

草食性魚類

是指主要以水生或者陸生植物為食的魚,也稱為

植食性魚類

或者

植物食性魚類

。當魚的腸道長度是其體長的9倍以上,則定義為草(植)食性魚類。比如草魚、團頭魴、長春鯿均屬典型植物食性魚類。鰱魚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也可以歸於植物食性魚類。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綜上,

植食性魚

的腸道特別長,比如吃草性的草魚,腸壁較薄,直徑小,腸道為體長的2倍多,經過8次盤曲至肛門。 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草魚前、中、後腸特點基本一致,僅可以從細胞結構來區分,這是因為草料裡有很多纖維素和木質素,要求要有更長的消化時間。

肉食性魚

的腸道特別短,大多是直腸子,這是因為對於魚來說, 肉食比植草更容易消化,不需要那麼長的消化時間。 所以,

腸長腸短是由於消化機能的不同而促成

的。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魚類腸道的結構

魚類腸道由腔內往外可以劃分為

黏膜層

黏膜下層

肌層

漿膜層

四個基本組成。

黏膜層

主要負責分泌、消化和吸收工作。

粘膜層的上皮,由單層柱狀上皮細胞構成,其間散佈有杯狀細胞,杯狀細胞負責分泌消化酶和粘液,潤滑食物,使之能順利透過腸道,並以此保護上皮細胞免受損傷。

黏膜下層

分佈血管和淋巴管,主要負責營養物質、免疫物質的輸送。

肌層

分內環肌和外縱肌兩層,肌層間分佈著神經,肌層主要負責腸道蠕動,促進食物推進、排洩,及神經反應相關生理活動。

漿膜層

與外界組織接觸,起保護腸道的作用。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魚類的消化系統)

人工投餵的飼料,進入腸道,

首先

要經腸道內的粘液轉化成食糜,經過腸道和幽門盲囊中柱狀上皮細胞分泌的消化酶參與消化,

然後

把食糜分解成氨基酸、小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被腸絨毛吸收進入血液和淋巴,

最後

把營養輸送至各個器官。

魚的第二大腦---腸道為魚提供免疫力

有一種說法,腸道為魚提供了70%的免疫力。魚的腸道富含神經、微血管,可以稱之為魚的第二大腦。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有經驗的人拉魚時,一定會讓養殖戶先

停食

。停食雖然可以減輕單個魚的重量,但最重要的是讓魚

耐運輸

。根本原因就是魚

腸道神經豐富

,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可以減小魚的應激反應。其次腸壁血管豐富,當腸內有食物時,魚體的血液會向腸道集中,以便提供足夠的氧,以及對營養物質的轉運吸收,就會增大魚的機體其它部位的缺氧,所以有食物就會不耐長途運輸。正是由於腸道的以上特點,所以魚病預防中,腸炎的預防十分重要。

魚類腸炎病

導致魚腸道發生炎症的細菌主要是產氣單胞菌,平時養殖水體和魚的腸道中都可以檢出,但並不發病,屬

典型的條件致病菌

。以草魚為例,當魚吃食過量,如果小草魚吃食量達到了其體重的

5%

以上容易誘發腸炎;其次飼料的黴變,不乾淨,水質過肥,都是誘發腸炎的因素。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在腸道中有黏液,嚴重時化膿成黃色)

腸炎最

明顯的特徵

就是肛門紅腫,嚴重時向外突出。感染的途徑和水溫也有關係。當水溫超過18度,病原菌的繁殖加快,在腸道內壁富集,一旦腸道有寄生蟲叮咬,病原菌則很容易透過傷口進入血液。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另外,水質差,食物不淨會利於細菌的繁殖,為產生腸炎提供有利條件。同時當水環境變差時,魚吃了變質的飼料後還會引起魚的免疫力下降,也是魚產生腸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些都是“

教科式理論

”,不足以為據。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有影響的這些

條件致病菌

,透過腸壁的微血管侵入腸壁血管,再到血液;如果在血液中定植成功,開始大量增殖,並透過血液迴圈到全身各內臟組織。以

嗜水氣單胞菌

為例,會產生

溶血毒素

,致使血管的

通透性

改變,讓溶解後的血液透過血管壁滲出體外,導致敗血症。這就是養魚人們常說的“出血病”。所以腸炎常伴隨有敗血症、爛鰓病等症狀

併發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魚類套腸病

每年初的黃顙魚、江團、叉尾鮰會產生

套腸

症狀,特別是

叉尾鮰的套腸病

好像是它的

"專利"

。很多時候,就是由於水溫低,酶類的活性低,再加上經過一個冬天的越冬,杯狀細胞的分泌的消化酶還不足時,投餵的飼料超過了腸道粘液的潤滑與消化酶的分解,飼料堅硬的外壁劃傷腸壁,引發腸炎造成套腸。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魚的腸道,本來就是魚體最大的

免疫器官

,是防禦疾病的

屏障

,當腸道出現炎症,則後繼就會引發大量死魚,這在

肉食性魚類

的養殖中,尤其以叉尾鮰養殖應激反應大,很易發生病害。

(作者:肖建春)

(綜合:西南漁業網)

魚的腸道:食性與腸度、套腸和腸炎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漁人劉文俊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入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眾號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魚##魚病##水產人##水產品##水產養殖#

TAG: 腸道魚類體長食性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