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的傳播史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最早發現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成為我國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獨特燦爛的茶文化。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漸傳播開來,最後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

中國茶的傳播史

一、茶在國內的傳播

1、先秦兩漢時期,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他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巴蜀產茶,據史料記載和考證,至少可上溯到戰國時期,此時的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之一。西漢成帝時,王褒的《僮約》中有“烹茶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的飲茶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瞭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整個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一直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中國茶的傳播史

2、三國、西晉時期,長江中游、華中地區成為茶業中心。 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秦漢統一中國後,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顯著增強。茶的加工、種植技術,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毗鄰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等地區。三國、西晉時期,隨著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的日益傳播、發展和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地區而重要起來。三國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了長足的發展,且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豪門貴族。西晉時期《荊州土記》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 3、東晉、南朝,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的發展。 西晉南渡之後,建康(今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江東飲茶和茶文化有了很快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進而擴充套件到了現今的溫州、寧波沿海一線。《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發達起來。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

中國茶的傳播史

4、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茶經》是個里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了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後,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亦嗜茶成俗。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製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標誌,就是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貢茶。從此,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下游。據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遍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七八。由於貢茶設定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製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根據《茶經》和唐代其他文獻記載看,這一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大致相當的局面。

中國茶的傳播史

5、宋代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自五代和宋,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地發展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而成為宋朝茶業的重心。 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閩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這一階段明顯地興盛起來。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採製,必然要求精益求精,成為中國團茶、餅茶製作的主要技術中心,進而推動了閩南和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範圍相符。宋代茶業大發展,也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在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 6、明、清茶的普及。 明清以後,就只是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的問題了。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

中國茶的傳播史

(二)茶在國外的傳播

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日益成熟及人們飲茶風尚的日益興盛,中國茶文化對外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了市舶司管理海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准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種在近江(滋賀縣),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並根據我國的飲茶方法,制定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譽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聖藥”、“萬靈長壽劑”。 宋、元期間,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在明代,政府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遊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絡與貿易,使茶葉輸出大量增加。同時,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後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並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由於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傳遍英、法等國。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回大量茶葉。清朝之後,飲茶之風逐漸傳遍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剛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 印度茶種源於中國,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始從中國輸人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中國給世界帶來了茶的栽培加工技術、茶的知識文化。

中國茶的傳播史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帶來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並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TAG: 茶業茶葉飲茶茶文化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