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自古以來,大多君王都是喜怒無常的,陪伴在君王身旁,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但有這麼一位皇帝,脾氣非常好,他就是宋仁宗趙禎。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趙禎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13歲登基,在位42年,史書對他的評價是:

“‘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仁”字在古代是儒家認為的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是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在我國曆史上,以“仁”字為廟號的皇帝並不多,可謂鳳毛麟角,有蜀漢仁宗皇帝劉禪、宋仁宗趙禎、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皇帝),其中,宋仁宗趙禎把“仁”字的含義發揮到了極致。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那麼宋仁宗到底脾氣有多好,究竟有多“仁”?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事例中看出來。

01。被包拯噴了一臉口水不發怒

寬厚仁慈的宋仁宗為當時的宋朝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包拯等很多正直的官員得到了重用。仁宗的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時任三司使,因其平庸無能,不能勝任,被包拯率眾諫官彈劾,要求罷免他。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見仁宗面露難色,鐵面無私的包拯便知道張貴妃給仁宗吹過“枕頭風”,於是直言進諫,慷慨激昂,越說越激動,拉住仁宗的衣袖,喋喋不休,口水甚至噴到了仁宗的臉上,一副不說服皇帝不罷休的氣勢。這要是換做其他脾氣暴躁點的皇帝,恐怕你包黑子有10個腦袋也不夠砍,仁宗非但沒有露出不悅的表情,只是不時轉頭擦掉臉上的口水,而且最後依然採納了包拯的建議,可見其脾氣之好。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02。為避免宮人受罰而強忍口渴

有一次,宋仁宗在皇宮中散步,每走幾步的就回頭到處看看,但是又不說話,宮女太監們都很是納悶:皇帝到底是在看什麼?

仁宗回到寢宮後,著急的對妃子說到:“快倒點水來,朕渴壞了!”妃子不解地問道:“陛下剛才在外面的時候,為什麼不讓隨從倒水給您喝,而要一路忍著口渴呢?”仁宗說:“朕散步時好幾次回頭,都沒有看見他們有人拿著喝水的水壺,恐怕是一時匆忙而忘了。朕要是跟他們要水喝,如果他們拿不出來,肯定有人要因此受到處罰了。不就一口水嗎,朕忍一忍就過去了,回來再喝也是一樣的。”如此體恤下人的皇帝古今中外恐怕沒有幾個。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03。為保廚師之命吃到沙子也不聲張

還有一次,仁宗在用膳時,突然咬到一顆沙子,把他的牙都咯出了血。他趕緊把沙子吐掉,並把口漱乾淨。然後囑咐身邊的太監和宮女:“這件事千萬不要告訴任何人,否則那個做菜的廚師就沒命了,這可是死罪呀!”這位粗心的廚師可真是命好,遇到了這麼個好心的皇帝。宋仁宗寧願剋制自己,使自己忍受不適與難受,而不願因下人的過失而可能帶來罪責,可見他的確很仁慈。

04。想吃羊肉又怕浪費乾脆忍著不吃

宋仁宗生性恭儉,自己的吃穿用度能省則省。一天早朝,大臣們發現仁宗臉色不太好,便問他是不是生病了。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仁宗說:“我沒有生病,我是餓的。我昨晚批閱奏摺後感到有點餓,想吃羊肉,但沒有現成的,我就忍了一宿。”大臣們道:“讓御膳房現宰一頭羊就行了嘛!”仁宗說:“算了吧!沒有必要為了我一人想吃一口羊肉而在深夜裡興師動眾的。再說老祖宗也沒有夜供燒羊的先例,要是開了這個頭,今後不知夜裡要殺多少隻羊啊!”仁宗寧願自己忍飢挨餓,也不忍心勞煩別人,不願這個不良習慣導致鋪張浪費的現象。

05。對狂妄恣肆的文人寬容大度

嘉佑六年(1057年),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裡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皇上在宮中坐擁幾千美女,終日裡飲酒作樂。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之事。”其實這是他道聽途說的狂妄之言。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考官們認為蘇轍是惡意誹謗,大逆不道,要求將他治罪。趙禎卻說:“朕設立科舉考試,為的就是選拔敢言之士。蘇轍作為一個小官,卻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這要是換成其他皇帝,蘇澈如此大逆不道,也許得滅九族,可善於納諫而惜才的宋仁宗非但沒有將他治罪,還給予了他功名。後來蘇轍官至宰相,併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還有個四川的讀書人,不知天高地厚寫了首詩獻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嚇壞了,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便將他綁起來送到京城治罪。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仁宗瞭解情況了後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卻不能如願,所以寫一首詩發發牢騷,洩洩憤,怎能將他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做,說不定可以施展他的才華。”於是授其為司戶參軍。由此可以看出,仁宗尚德緩刑,十分清明,善於分析情況,給人改過的機會。

06。為避免百姓遭受戰爭之苦而給遼國送“歲幣”

“歲幣”一直被後世認為是大宋妥協於遼國的屈辱,宋仁宗為什麼寧願揹負屈辱也不願意和遼國開戰呢?宋仁宗在位期間,曾歷經宋朝和西夏的戰爭,兩國因為戰爭而勞民傷財,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他對戰爭的殘酷性深有感觸。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在仁宗眼裡,戰爭是為了拯救,而不是帶來災難,讓老百姓成為炮灰。所以他一直主張和平發展,寧願每年為遼國送錢送物,並自願被遼國敲詐,也不願意兩國交戰。

因此宋仁宗時期實現了與遼國數十年間的和平共處,邊塞再也看不到硝煙瀰漫,聽不到戰鼓之聲,使得宋朝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邊關無戰事,國家政治、經濟、政治、科技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尤其是文化方面,湧現出了許多文人墨士和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其中“唐宋八大家”中就有6位在宋朝,6位都又在宋仁宗在位期間。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了,享年54歲。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

《宋史》記載:

“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皇帝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十分悲痛,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

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一個皇帝死了,不但讓本國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乃至乞丐與小兒都哭得涕泗橫流,還引得敵國百姓和皇帝都失聲痛哭,實屬罕見,可見大家對仁宗的認可。

好脾氣的宋仁宗,包拯屢次犯言直諫不發怒,死後遼國皇帝號啕痛哭

雖然宋仁宗對於宋朝其他皇帝來說,在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上相對平庸,也有自身的性格弱點,但不可否認,他以寬厚、容忍、剋制、節儉、愛民的“仁”治思想換來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創造了“仁宗盛治”,為世人所稱頌。

TAG: 宋仁宗仁宗遼國皇帝趙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