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防與治

家長:小安小安,我孩子發燒,咽痛,還出疹子,這是怎麼了?

小安:這有可能就是手足口病呦

手足口病的防與治

手足口病是常見的小兒急性出疹性傳染病。臨床以手、足等部位的斑丘疹和皰疹,口腔皰疹、潰瘍,發熱為特徵。少數病例可發生心、肺、腦等的嚴重併發症。古代醫籍無此病名,可參見於中醫“瘡疹”“皰疹”“溫疫”等病證。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主要為柯薩奇病毒A組16、4、5、9、10型,B組2、5、13型,以及埃可病毒11型和腸道病毒71型。其中普通病例多見為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重症病例多見為腸道病毒71型(EV71)。

診斷

1.1病史

發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觸史。一年四季均可發病,4~7月為發病高峰。發病年齡以1~5歲多見。

1.2臨床表現

1。2。1普通病例表現多突然起病,發熱,口腔(咽、硬顎、頰部、齒齦、舌部、唇內)皰疹、潰瘍,手、足部斑丘疹、皰疹,可波及臀部和臂、腿,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部分病例可伴有咳嗽、流涕、口痛、拒食等症狀。一般可在1周內痊癒,預後良好。

1。2。2重症病例表現可發生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迴圈障礙等嚴重併發症。

1.3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相對增高。危重病例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升高。

病原學檢查:鼻咽拭子、氣道分泌物、皰疹液或糞便標本中CoxA16、EV71等腸道病毒特異性核酸檢測陽性或分離到腸道病毒可確診。

血清學檢查: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CoxA16、EV71或其他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亦可確診。

重症病例可予末梢血糖、血生化檢查、血氣分析、心肌酶、心電圖、胸部X線或CT檢查,有神經系統相關症狀者予腦脊液、頭顱磁共振或CT檢查。

手足口病的防與治

辨 證

01

邪犯肺脾

臨床表現

:前驅症狀後出現口腔皰疹,破潰後形成潰瘍,疼痛流涎,不欲飲食;手足出現斑丘疹,呈米粒大小,迅速轉化為皰疹,皰漿清亮,分佈稀疏,疹色紅潤,根盤紅暈不著,發熱,流涕,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浮數。

治法:

宣肺解表,清熱化溼。

主方:

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加減。

常用藥:

滑石(先煎)、黃芩、石菖蒲、浙貝母、廣藿香、連翹、豆蔻、薄荷(後下)、石膏(先煎)、金銀花、梔子。

加減:

高熱者,加葛根、柴胡、淡豆豉;噁心嘔吐者,加紫蘇梗、竹茹;洩瀉者,加車前子(包煎)、蒼朮;肌膚癢甚者,加蟬蛻、白鮮皮;惡寒者,加防風、荊芥。

02

溼熱毒盛

臨床表現

:口腔出現皰疹,並迅速破潰形成潰瘍,潰瘍灼熱疼痛,流涎,拒食;手足出現皰疹,可波及臀部、臂腿部,皰疹分佈稠密或成簇出現,疹色紫黯,根盤紅暈顯著,皰液混濁,皰疹痛癢;可伴持續高熱、煩躁、口臭、口渴,小便黃赤,大便秘結;也有的皮疹稀少,體溫不高,精神不振;舌質紅絳,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氣涼營,解毒化溼。

主方

: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加減。

常用藥

:石膏(先煎)、地黃、水牛角片(先煎)、黃連、黃芩、梔子、知母、赤芍、玄參、六一散(包煎)、牡丹皮、貫眾。

加減:

偏於溼重者,去地黃、知母、玄參,加廣藿香、佩蘭、薏苡仁;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先煎)、玄明粉(沖服);腹脹滿者,加枳實、厚朴;口渴喜飲者,加麥冬、蘆根;煩躁不安者,加連翹、淡豆豉、蓮子心;瘙癢重者,加白鮮皮、地膚子(包煎)。

附篇

若口腔皰疹多,潰瘍疼痛流涎,拒食,心煩口渴,口燥唇乾,小便黃赤,治以清熱瀉脾,瀉火解毒,用清熱瀉脾散合導赤散加減。常用藥:梔子、石膏(先煎)、黃連、地黃、黃芩、茯苓、燈心草、淡竹葉、天花粉、兒茶(包煎)、葛根。

後期氣陰虧虛而唇乾口燥,面板乾燥,神疲乏力,舌幹少津,治以益氣養陰,清解餘邪,用生脈散加味。常用藥:黨參、白朮、山藥、沙參、麥冬、地黃、五味子、玉竹、天花粉、知母、鱉甲(先煎)、地骨皮。

03

邪陷心肝

臨床表現

:壯熱持續,煩躁,譫語,精神委靡,嗜睡,神昏,項強,易驚,肌肉驚跳,抽搐,噁心嘔吐;皰疹稠密,皰漿混濁紫黯,皰疹可形小,或可見皰疹數少甚則無疹;舌質紅絳,舌苔黃燥起刺,脈弦數有力,指紋紫滯。

治法

:息風鎮驚,清熱解毒。

主方

: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合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加減。

常用藥

:羚羊角粉(水調服)、鉤藤(後下)、地黃、水牛角片(先煎)、黃連、梔子、黃芩、石膏(先煎)、知母、玄參、牡丹皮、甘草。

加減

:熱盛者,加寒水石(先煎)、大黃;煩躁、譫語者,加淡竹葉、連翹。驚厥者,加服羚珠散;高熱神昏者,加服安宮牛黃丸。

04

邪毒侵心

臨床表現

:皰疹漸消,心胸痺痛,心悸怔忡,煩躁不寧,唇甲青紫,面白無華,乏力,多汗,四肢不溫;舌質紫暗,脈微或見結代,指紋沉紫。

治法

:清熱化溼,寧心通絡。

主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合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常用藥

:葛根、黃芩、黃連、虎杖、川芎、地黃、赤芍、桔梗、麥冬、人參、桂枝、炙甘草。

加減

:胸悶甚者,加薤白、瓜蔞;心悸、脈結代者,重用炙甘草,加苦參、丹參、桃仁、龍骨(先煎)。

若陽氣欲脫者,宜以回陽救逆為主,用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05

邪傷心肺

臨床表現

:身熱不退,頻咳,喘促,胸悶,心悸,不能平臥,煩躁不安,甚則面色蒼白,唇指青紫,咯吐粉紅色泡沫樣痰;皰疹稠密,皰漿混濁,皰疹可波及四肢、臀部、肛周,或可見皰疹稀疏;舌質紫暗,舌苔白膩,脈沉遲或脈微欲絕,指紋沉紫。

治法

:瀉肺逐水,解毒利溼。

主方

: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合參附湯(《世醫得效方》)加減。

常用藥

:葶藶子、桑白皮、前胡、大黃、椒目、防己、人參、附子(先煎)、金銀花、蚤休、車前子(包煎)、炙甘草。

加減

:咯血者,去附子、椒目、防己,加水牛角片(先煎)、地黃、青黛(包煎)、牡丹皮、阿膠(烊化);若見面色灰白、四肢厥冷、汗出脈微者,重用人參、附子(先煎),加山茱萸、龍骨(先煎)、牡蠣(先煎)。

06

溼毒傷絡

臨床表現

:一個肢體或多個肢體肌肉鬆弛無力,非對稱性肢體功能障礙,肢體捫之微熱,肌肉可有觸痛和感覺過敏,震顫,驚惕;皰疹稠密,皰漿混濁,皰疹可波及肛周、臀部、四肢;可伴低熱,嗆咳,吞嚥困難,跛行,後期肌肉消削,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脈數無力,指紋紫。

治法

:清熱利溼,活血通絡。

主方

:四妙丸(《成方便讀》)加減。

常用藥

:蒼朮、黃柏、萆薢、防己、薏苡仁、蠶沙、木瓜、牛膝、丹參、川芎。

加減

:胸悶脘痞,舌苔厚膩者,加厚朴、茯苓、廣藿香;熱邪偏勝,身熱肢重,小便澀痛者,加赤小豆、蒲公英、忍冬藤;病久兼有瘀血阻滯者,加雞血藤、赤芍、全當歸、桃仁;震顫、驚惕者,加羚羊角粉(水調服)、鉤藤(後下)、殭蠶。

急性期後溼熱清而肢體萎軟無力,肌肉消削,跛行,宜補氣活血、強筋健骨為主,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方。常用藥:炙黃芪、桂枝、黨參、當歸、紅花、地龍、川芎、熟地黃、枸杞子、牛膝、雞血藤、鎖陽、五加皮、鹿角霜(先煎)等。同時配合推拿、針灸等法治療。

其他療法

1。1灌腸療法

羚羊角粉0。15g,鉤藤10g,天麻5g,石膏15g,黃連5g,炒梔子5g,大黃5g,菊花10g,薏苡仁10g,全蠍5g,殭蠶10g,牡蠣15g。煎水100mL。1~3歲20mL,3~5歲30~50mL,保留灌腸,1次/d,重症2次/d。用於邪犯肺脾證、溼熱毒盛證、邪陷心肝證。

1。2漱口療法

黃芩10g,黃連10g,黃柏10g,五倍子10g,薄荷15g,淡竹葉10g。煎水100mL,漱口,3次/d。用於口腔部皰疹、潰瘍。

1。3針灸療法

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頸胸部夾脊穴,下肢取髀關、伏兔、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腰部夾脊穴、陰陵泉、大椎、內庭。毫針針刺或電針治療,1次/d。或採用點灸法治療。主穴:大椎、肺俞、曲池、尺澤、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每穴點灸2~4次,2次/d。用於毒熱傷絡證。

手足口病的防與治

預防和調護

1.1預防

1)每年的高發期做好宣傳教育,提高防範意識。飯前便後、外出返回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2)流行期間勿帶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隔離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檢疫21日,衣物置於陽光下暴曬。

3)要及時對患兒的日常用品、食具和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洩物進行消毒。

1.2調護

1)注意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清淡而富含維生素的流質或軟食,忌食辛辣、過燙等刺激性食物,飲食前後用淡鹽水漱口。

2)注意臨床觀察,及早發現變證,並及時處理。

3)保持面板清潔,不能搔抓皰疹,以防繼發感染。對面板破潰感染者,取金黃散或青黛散用麻油調後外塗。

4)患兒隔離至症狀和體徵消失後2周。

手足口病的防與治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啦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別忘了點贊呦~

TAG: 皰疹加減10g常用藥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