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央視新聞上的一個片段火了,短短2分鐘,卻戳中萬千網友的心,刷爆網路。

如果按人均75歲算,人生不過短短的900個月,畫一個30×30的表格,一張A4紙就足夠了。如果每過一個月,在一個格子裡塗掉,全部人生就在這張紙上………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如果你今年20歲,那麼已經走完的人生如下: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如果你讀完大學,你的人生就是這樣的: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假設你和你的女朋友/男朋友談了一場6個月的感情,它在這張紙上是這樣的: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如果你是一位30歲上下的心力交瘁的上班族,你的人生是這樣的: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假如你剛有了孩子,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你能和他朝夕相處的日子是這樣的: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在你的孩子考上大學離開家之前,你們大概能相處這麼久: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假設我們的父母平均五十歲,他們的人生是這樣的: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假如你們天天見面,你能陪伴他們的時間是這樣的: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假如你們一個月見兩次面,你能陪伴他們的時間就是這樣的:

當你的人生量化之後,你還有多少時間……

假如你們一年見一次面,就會是這樣的:

觸目驚心,想必你也陷入思考?或感慨世事無常,不過如此。或悔恨時光蹉跎,庸碌無為。

寧波小學生看到沙漏後這樣思考,如果將我出生的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後,我一直失去時間。如果將我死亡的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我一直不斷獲得時間。這裡有個詞是核心。定義!如何定義時間?如何定義擁有與失去?如何定義意義?無論是沙漏還是格子紙,量化所帶給我們的觸目驚心的感覺來自於對賦予生命意義的責任。我們用一個又一個格子去規劃人生歷程,卻無法規劃到未來可能美好可能不堪的相遇。我們用幾個格子去計算一閃而過的戀愛,去計算與父母相遇的時間,卻無法估算出一個格子無法承受的溫情的重量。

量化所帶給我們的是直觀的數字衝擊。《小王子》裡說,大人喜歡數字。當你決定承擔責任,當你被慢慢催著長大的時候,數字所帶來的焦慮、不安與迷茫悄悄地攻擊著你。量化著你的焦慮,量化著你的希望、過去和未來。同時限制著你的可能,量化意味著標準化的再現,格子紙定義了你的人生,也許你可以跳出這些格子,但回過頭髮現全部被算在內。《小森林》就是這樣一部重新定義時間意義的電影,從格子裡跳脫出來,不抱怨,不氣餒,回到鄉下。觀察每一粒種子的生命歷程,體會一滴雨的觸感,感受每一片雪花的重量。即使量化,又有何懼?《小森林》最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就是,接受一切,努力生活。東野圭吾最褒貶不一的小說是《宿命》,即使冥冥之中有命運之繩,也從不限制自己的可能。冥冥之中乃是對生命的另一種負責。

責任來源於對平庸的不甘,責任來源於對自己生命印記的不敢淡忘。量化人生卻不量化自己,努力前行從不拘泥於格子紙。怎麼定義時間?全憑你的自由意志。怎麼定義你自己?便是怎麼定義這張格子紙。

素材來源網路

文章出於本人(詳情見於微信公眾號“淮工青年”)

TAG: 定義量化人生格子格子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