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寒食節的由來,真的是晉文公放火燒山後的懺悔舉動麼?

寒食節,原來是清明前的一天,那一天,只吃冷食,不開煙火,故稱寒食節。

歷史上寒食節的由來,真的是晉文公放火燒山後的懺悔舉動麼?

寒食節起源,傳說中是因為紀念介子推而來的。

據某些史籍記載(非史記,左傳等權威史料):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本國內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幾十位臣子(其中包括一位名叫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在逃亡路上,重耳近乎餓死,於是介子推上演了一出流傳至今的“割股啖君”的橋段。說的是介子推看見重耳餓的快昏過去了,於是跑到一邊搗鼓了一陣,然後給重耳端來了一碗肉羹。重耳正餓的頭暈眼花,聞到肉香趕緊一咕嚕爬起來,三口並作兩口把它吃喝乾淨,真是不怕燙,還繼續問,還有沒有?這些肉哪來的?

介子推回答:“這是臣的大腿肉。”

重耳動情催淚:“我逃亡在外這幾年實在太連累你們了,將來讓我怎麼才能回報你?”

歷史上寒食節的由來,真的是晉文公放火燒山後的懺悔舉動麼?

及至終於熬到重耳回國,當初一直跟隨重耳的哪些大臣紛紛得到封賞的時候,介子推不屑於和他人爭功,於是跑到山裡隱居起來陪伴他的老孃。重耳經人提醒,猛然想起當初在他快餓死時候的那碗肉羹。他坐不住了,親自帶領眾人來到介子推隱居的山下。但是眾人遍訪了幾日,也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倆。有人提議,山林廣袤,很難找到他的蹤跡,不如放火燒山,那樣介子推被火逼著肯定不得不出來。晉文公採納了這個方法,開始放火燒山,沒想到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有人下來,等火滅了後再上山搜尋的時候,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母親的屍體。晉文公大哭,哭完了命人把介子推母子倆好生安葬。並把這座綿山改名成介山。山上修建了紀念介子推的廟。放火燒山的這幾天也被定為了寒食節,不生煙火,只吃冷食。這正好在清明前幾天。

歷史上寒食節的由來,真的是晉文公放火燒山後的懺悔舉動麼?

這就是傳說中寒食節的由來。

初次看到介子推割股啖君和文公焚山的故事,是在馮夢龍寫的《東周列國志》,那時候對介子推的忠君可以到這種程度表示由衷的驚歎。以及對他最後寧死也要守志的氣節欽佩萬分。馮夢龍在書中對他的評語是狷介無比。現在多形容人恃才傲物,簡單來說就是傲嬌,不合群。但是我從中卻看到了介子推的淡薄名利,功成身退的高尚情操。

不過關於介子推的這些典故是否真實發生過呢?後來反覆查閱了《史記》和《左傳》的有關部分,始終沒有找到相關記錄。於是我開始對這個故事真實性產生了些許懷疑。

首先,從成書年代上來看,《左傳》成書於春秋末期,《史記》成書於漢。本著離開時代越近的記錄越真實的定律。《左》《史》的記錄真實性要遠大於明末成書《東周列國志》。

其次,從著作性質來看,《左》《史》都是被高度評價的正史,而《東周列國志》是帶有正史,野史情節的小說。所以有很大可能是野史中記錄的情節而被馮夢龍改變採納進了《東周列國志》一書。

我們再從故事細節來分析,故事中說的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羹。這能稱之為一碗肉羹的用的肉的分量肯定不能太少,否則就變成了肉絲湯。(那時候應該還沒榨菜)腿上大小血管不少,這一下子切下來一大塊大腿肉,不管介子推自己是否能下的了手,割下來以後必定造成區域性大出血。他這時候需要緊急包紮處理,對傷口進行止血,事後是否會傷口感染暫且不議,這時候介子推還有力氣去烹製這塊自己的肉並且端給晉文公?如果真能這樣,恐怕介子推已經不能稱之為人類了。

我們接下來看晉文公放火燒山的情節。那時代山林植被率很高,樹木被雷擊引發山火以及因為林中生火造成的山林大火肯定發生過,晉文公不可能不知道一旦山林著火的可怕情形,當然那時候還沒三國征戰時期頻繁的用火攻計謀,但會引起火災這個常識重耳肯定知道。否則他就是一個生活白痴。又莫非難道是文公想故意燒死介子推?好像文中看也沒這理由。不爭權不奪利,難道是因為給文公吃了塊靠近自己臀部的肉?如果是這樣,這太荒謬了,文公也不會流亡19年仍舊有大群忠臣的追隨了。

那是否可以找到其他歷史書籍有記載介子推的故事麼?後來查了下,還真有。是在屈原的楚辭以及莊子的《盜蹠》。但這兩部作品都有編故事的嫌疑,楚辭就不說了,本來就是文學作品,《莊子》那就更不靠譜了,看過《莊子。逍遙遊》的就會明白,這裡面的鯤鵬“不知其幾萬裡”。

所以有關介子推割肉和文公燒山的事蹟應該都是文學虛構。那麼為什麼寒食節的由來是因為介子推呢?恐怕是因為人們向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只願過山林隱居生活的介子推表示敬意和懷念。

歷史上寒食節的由來,真的是晉文公放火燒山後的懺悔舉動麼?

介子推廟

TAG: 介子重耳寒食節晉文公放火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