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之前沒有這項能力,你估計也就這樣了

35歲之前沒有這項能力,你估計也就這樣了

猴子理論

一天早上,老闆開完晨會,正拿著膝上型電腦和咖啡,快速走回辦公室。這時,一個下屬攔住了他:“老闆,有件事要徵詢您的意見,佔用您一分鐘……您覺得怎麼處理好呢?”老闆應該怎麼回答?

A。 “我現在很忙,我想想在告訴你”。

B。 “你應該這樣……”

假如你是老闆,你會選擇A還是B?

35歲之前沒有這項能力,你估計也就這樣了

怎樣回答才是正確的

從管理,尤其是時間管理的角度看,無論A還是B,都不是正確的答案。為什麼?因為你把本應由下屬照料的“猴子”抱到了自己懷中。這就是著名的“猴子理論”。

猴子理論,是由威廉▪安肯三世提出的一個有趣理論。他在著名的暢銷書《別讓猴子跳回背上》中,把責任,或者“下一部動作”,比喻成猴子。一件事,本來是下屬的責任,但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逃避責任的天性,他們遇到困難時,在家依賴父母,在公司依賴老闆。像“您覺得怎麼處理好”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他把自己的責任 一 那隻“猴子”,抱到老闆面前,然後問老闆:您幫我照看下這隻猴子好嗎?

35歲之前沒有這項能力,你估計也就這樣了

別讓猴子跳回背上

如果老闆回答了A一“我現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訴你”,就相當於說:好吧,先把猴子給我,你去玩會兒吧。下屬瞬間就會興高采烈地不見了。但是過幾天,他會再次出現在老闆辦公室的門口,探進頭來問:“老闆,那件事您想得怎麼樣了?”

如果老闆回答了B一“你應該這樣……”,就相當於說:照我說的做,給猴子吃這個藥、打那個針。下屬也會興高采烈地走了。但是過幾天,他同樣會出現在老闆辦公室門口,探進頭來問:“老闆,那隻猴子死了。您看下面該怎麼辦啊?”

所以,你選A,是幫他承擔決策的責任;選B,是幫他承擔決策可能失敗的責任。

35歲之前沒有這項能力,你估計也就這樣了

焦頭爛額

假如你有10個下屬,每個人每週都扔3只猴子給你照看,那麼你一週要照看30只猴子,它們會爬滿你全身,讓你焦頭爛額,完全沒有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當下屬問“您覺得怎麼處理好”時,老闆可以回答:“你覺得呢?”這個回答是一個神句,作為管理者,都應該對著鏡子多練習幾遍。

有的下屬會接著說:“老闆,我想不出來,才來找你的。”老闆可以回答:“這樣,你先找幾個人頭腦風暴一下,大家一起再想想。我今天下午5:30有時間,到時候,你拿幾個方案,我們再討論。”

下午5:30,下屬果然帶著5個方案來了,他講完後又問:“您覺得哪個方案好呢?”這個時候,老闆又該怎麼回答?對了,還是那句:“你覺得呢?”

下屬說:“A不錯。”老闆可以說:“A是不錯,但是你有麼有考慮過這種情況……”

下屬說:“有道理。那我覺得B更好。”老闆可以說:“B也很好,可是如果競爭對手……怎麼應對?”

下屬說:“看來,還是C最好。”老闆可以說:“太棒了!就這麼做。下週你再來找我,我們一起看看效果如何。”

這時,那隻猴子把已經搭到老闆肩上的那隻手,又放回到下屬身上。

35歲之前沒有這項能力,你估計也就這樣了

你覺得呢

組織中最基本的原則是“責權利心法”。但是,很多人都有逃避責任的心理,依賴老闆幫自己承擔決策的責任,以及決策可能失敗的責任。而有些老闆也很享受這種被依賴的感覺,結果被下屬的猴子佔據了所有時間和精力,自己焦頭爛額,下屬也沒有成長。猴子理論,就是讓責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不要讓別人的猴子爬滿你全身。

這是一套簡單而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不過,在具體執行的時候,需要注意下面五個原則。

第一,老闆和下屬都必須明確猴子——也就是責任、下一步動作——的歸屬,不能出現“你以為在等他,他以為在等你”的狀況。

第二,老闆每次和下屬的討論、輔導,應該控制在5~15分鐘,每天控制總的討論次數。

第三,只能在約定時間內討論,不耽誤老闆自身的責任。“我現在正在趕一份報告,你明天早上8:30來找我,可以嗎?”

第四,討論最好透過見面或者電話的形式,而不能是郵件。見面、電話,是同步溝通,溝通完之後,猴子就回到下屬身上了。而郵件是非同步溝通,下屬給老闆寫郵件,老闆沒回復之前,猴子仍在老闆身上。

第五,每次討論完,要約定下次溝通的時間。“下週五你再來找我,我們一起看看效果如何。”否則,事情可能會因為遇到困難而不了了之——猴子被下屬拋棄,餓死在路上。

烽哥以後每天都會分享一條職場乾貨,希望大家多多支援,謝謝大家。

TAG: 老闆猴子下屬責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