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不遠不近

最近聲討網路暴力的作品鋪天蓋地,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日劇《三年A班》

我們與惡,不遠不近

老師說的沒錯,言語有時候比利刃更傷人。有多少孩子,在童年的時候因為父母無心的打壓,同學無心的嘲笑,導致自己自卑膽怯,然後在步入社會之後聽到好心的同事勸誡你‘自信一點。’

我們做不到。

在她們眼裡簡單如呼吸似的習慣,我們就是做不到。有些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深入骨髓,那是揮之不去的陰影,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想開一點。

在《悲傷逆流成河》裡,易遙控訴同學的話聲聲涕血。

我們與惡,不遠不近

這段劇情,原著小說裡是沒有的。悲劇小說的魅力就在於不管我說多少次我愛看甜文寵文搞笑文,但是說起小說我最清晰的記得還是那些曾在我年少時分虐的死去活來的劇情。

電視劇裡所謂拯救的易遙的顧森西,是小說裡壓死易遙的最後一根稻草。

顧森西是個可憐人,失去姐姐之後,因為順手吃了父母‘留’給姐姐的那晚飯,就被母親撕心裂肺的罵。

易遙更是個可憐人,所有人都不信她,她問顧森西,‘你是不是希望死去的是我,而不是倪姐姐。’顧森西回答,‘是。’

於是小說裡的結局,是易遙當著男主的面,從樓上跳了下去。

後來男主也自殺了,主角里只剩下顧森西一個人。

其實郭敬明是個很奇怪的人,他的小說改編之後,變動都會很大。說起來,我一直覺得是因為他的小說太黑暗了,總喜歡把主角全部寫死,只留下一個人帶著記憶痛苦下去。

易遙的同學惡嗎?毋庸置疑。但他們年紀輕輕,在家長的教唆和老師的默許下,早就忘了自己的做法會深深傷害到一個女孩子的自尊心。我想他們成年後再回想起來,都會揹著愧疚感度過一生。

但並不是每部劇的三觀都值得你銘記於心,比如網路上很火的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不遠不近

評分很高,引人思考。但有些臺詞,我真的無法苟同。

我們與惡,不遠不近

民主政治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嗎?當然不,但人民應有權利發表觀點。

說實話,我無法理解男主律師是什麼品種的聖母瑪利亞,殺人犯無差別殺人後,不管怎麼懊悔痛苦也好,為自己做錯的事付出代價,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我們與惡,不遠不近

和他比起來,殺人犯的妹妹讓人可以理解一些——畢竟在她被排擠之後,她身為當事人,當然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述問題。

但她的痛苦是因為群眾嗎?不是,是因為她的哥哥。

要怪就怪中國講究‘株連九族’,或許她很可憐,或許這部劇的出發點是好的,透過不同的角度來展現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正義律師或許沒有想過,他在爭取受害者家屬理解的同時,就是在不斷的提醒那些差點癒合的傷疤,一遍一遍,在傷口上撒鹽。

失去了家人的痛苦怎麼可能過去呢?過不去啊。

我們與惡,不遠不近

鍵盤俠固然可恨,比如在旁人留言想要自殺的時候,那些留言‘那你就死好了,都是裝裝樣子’的人。

但更多是給予安慰的人,那條惡意的留言之下,有許許多多反駁他,譴責他的人。

群眾的呼聲只能帶來困擾嗎?不是的嗎,前幾年的‘劉鑫江歌案’,如果不是民眾的幫助,想必江歌媽媽還是孤立無援,連劉鑫一面都見不到。

我們與惡,不遠不近

像這樣的案例有千千萬萬起,如果不是民眾的力量,加害者還洋洋得意的旅著遊,曬著朋友圈。

或許有些惡劣的人群利用民眾的同情心惡意釋出剪輯或誤導群眾的內容來傷害旁人,但那全是民眾的錯嗎?是釋出人的惡意誤導才導致的結果。為什麼要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為什麼要因為幾起誤傷就否定群眾其他的功勳?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很多時候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會傷害他人。沒關係啊,鼓起勇氣,和她說出你的歉意,放下心裡的石頭,明天還是美好的一天。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遠,因為這世上還有許許多多陌生的善意,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是小天使的一員。

TAG: 易遙顧森西小說男主民眾